2021年,是中国社区生鲜电商行业“冰与火”交织的一年,而叮咚买菜无疑是这场风暴中最受瞩目的玩家之一,作为“前置仓模式”的代表企业,叮咚买菜在2021年经历了从资本热捧到盈利压力的剧烈波动,其股票表现(虽未在美上市,但市场关注度极高)与经营策略,折射出整个行业的机遇与挑战,这一年,叮咚买菜在规模扩张与商业化探索中狂奔,却也深陷亏损泥潭,成为新消费领域“增长与盈利”矛盾的一个缩影。
高光时刻:资本热捧与规模狂飙
2021年初,叮咚买菜延续了2020年疫情期的增长势头,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尽管当时尚未敲钟上市,但公司通过多轮融资(如2021年6月完成金额达70亿美元的D轮融资,投后估值超百亿美元)获得了充足的“弹药”,为扩张提供了底气。
在业务层面,叮咚买菜以“前置仓”为核心,快速覆盖全国:截至2021年底,其业务已拓展至全国29个城市,前置仓数量超过1500个,日订单量峰值突破65万单,用户规模持续攀升,公司通过“最快29分钟送达”的极致履约体验,在一二线城市积累了大量忠实用户,2021年全年GMV(商品交易总额)突破300亿元,成为社区生鲜电商领域的头部玩家之一。
资本市场的看好与规模的快速膨胀,让叮咚买菜在2021年一度被贴上“行业颠覆者”的标签,创始人梁昌霖多次强调“用规模换效率”的战略,认为通过快速占领市场、优化供应链,叮咚买菜有望在生鲜电商领域建立起“护城河”。
隐忧浮现:盈利压力与模式争议
高增长的背后是巨额的亏损,叮咚买菜2021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全年净亏损高达64.29亿元,同比扩大超70%,其中仅履约成本(仓储、配送、人力等)就占总成本的近40%,前置仓模式虽然提升了用户体验,但也意味着“重资产”运营——每个前置仓单仓日均订单需达到约1000单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叮咚买菜在部分城市的单仓订单量仍未达标。
生鲜电商行业的“价格战”在2021年愈演愈烈,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等玩家为争夺用户,频繁推出补贴活动,导致毛利率持续承压,叮咚买菜的毛利率仅在10%-15%之间,远低于传统零售企业,而营销费用和履约成本的居高不下,进一步加剧了亏损。
资本市场对叮咚买菜的信心也开始动摇,2021年下半年,随着社区生鲜电商行业融资热度降温,叮咚买菜的估值逻辑受到质疑,尽管公司尝试通过“品效合一”(如推出自有品牌“叮咚王牌菜”提升毛利)、优化SKU(从全品类聚焦核心生鲜)、探索B端业务(如向中小商户供货)等方式降本增效,但短期内仍难以扭转亏损局面。
2021年:行业洗牌前的“最后狂欢”?
2021年,叮咚买菜的困境并非孤例,同期,每日优鲜因资金链问题收缩业务,美团买菜、多多买菜等依托巨头生态的平台加速崛起,社区生鲜电商行业进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洗牌阶段,叮咚买菜在2021年的“狂奔”,既是对行业窗口期的冲刺,也是对自身模式的一次极限考验。
这一年,叮咚买菜在供应链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与产地直采比例提升至60%以上,降低了中间流通成本;通过大数据预测需求,减少了生鲜损耗率,但“重前置仓”的模式决定了其盈利之路注定漫长,正如梁昌霖在2021年内部信中所言:“叮咚买菜正从‘求增长’向‘求健康’过渡,盈利是2022年的核心目标。”
2021年的启示与未来之路
回望2021年,叮咚买菜的股票虽未直接上市交易,但其资本市场的起伏与经营层面的挣扎,成为中国新消费品牌“高增长陷阱”的典型案例,这一年,它证明了前置仓模式在用户体验上的优势,也暴露了“烧钱换规模”模式的脆弱性。
对于叮咚买菜而言,2021年是积累与反思的一年,面对2022年及更远的未来,如何平衡规模与盈利、优化履约效率、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将是其能否从“狂奔”走向“稳健”的关键,而整个社区生鲜电商行业,也将在叮咚买菜等玩家的探索中,逐步走向更加理性与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