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都是一场牵动亿万中国人心的“迁徙”,当春运大幕拉开,天南地北的人们踏上归途,航空运输作为连接“家与远方”的重要纽带,总会迎来一年中的客流高峰,而今年,除了机场的熙攘身影与航班的起起落落,航空股票市场的“涨声”也格外引人注目——随着春运启动,多只航空股股价逆势上扬,资本市场对航空业的复苏预期正在升温,这一现象背后,既是传统旺季的“供需定律”在起作用,也折射出行业在经历三年低谷后,市场对其盈利修复的信心重塑。
春运“硬需求”引爆航空市场,票价上涨成常态
春运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人口迁徙”,其核心特征是“刚性需求集中释放”,据交通运输部预测,2024年春运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90亿人次,其中民航运输量预计突破8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30%,如此庞大的出行需求,与航空公司的运力供给之间,天然存在“时间差”与“空间差”,为票价上涨提供了土壤。
从供给端看,尽管航空公司在春运期间会加密热门航线、投放宽体机型,但航司资源(如飞机、机组、时刻)毕竟有限,难以完全匹配井喷式的需求,以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深圳-重庆等传统春运热门航线为例,提前一个月预订的机票价格已较平日上涨50%-100%,部分热门日期甚至“一票难求”,全价经济舱票几乎售罄。
从需求端看,春节团圆的“情结”让旅客对价格的敏感度降低,尤其是随着疫情后出行意愿的全面反弹,不少在外务工人员、学生选择“错峰返乡”或“就地过年+假期旅行”,叠加商务出行、旅游探亲的多重需求,航空市场呈现出“量价齐升”的态势,据某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春运期间国内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80%,其中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如三亚、哈尔滨、西双版纳)的机票均价较平日上涨约60%。
航空股“跟涨”:资本押注行业盈利修复
航空股票市场的表现,往往是行业基本面的“晴雨表”,今年春运期间,航空股的集体走强,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对航空业盈利能力修复的乐观预期。
票价上涨直接改善航司的营收结构,民航业是典型的“高固定成本、高经营杠杆”行业,其盈利对“客座率”和“票价”高度敏感,春运作为全年最重要的盈利窗口期,票价上涨不仅能提升单座收入(RASK),更能通过“以价换量”提高客座率,进一步摊薄固定成本,据测算,若春运期间票价上涨20%-30%,叠加客座率提升至85%以上,航司的单月营收有望同比增长40%-50%,这对连续两年亏损的航空业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霖”。
市场对行业供需格局改善的信心增强,过去三年,航空业因疫情承受巨大压力,不少航司缩减运力、削减成本,随着需求复苏,航司在恢复运力时更为审慎,更注重“精准投放”——优先加密高收益的国内干线和国际航线,避免盲目扩张导致供需失衡,这种“克制”的运力策略,让市场看到了行业盈利可持续性的希望,燃油价格回落、人民币汇率企稳等外部因素,也降低了航司的成本压力,进一步提升了盈利预期。
Wind数据显示,2024年1月以来,A股航空板块指数上涨超15%,其中南方航空、中国国航、东方航空等龙头航司股价涨幅均超过20%,部分民营航司因弹性更大,股价涨幅甚至超过30%,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航空业“拐点已至”的判断。
涨价背后的“冷思考”: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春运航空股的“涨声”令人振奋,但我们也需理性看待这一现象背后的挑战。
短期来看,票价上涨虽能提振营收,但也可能抑制部分需求,对于价格敏感型旅客(如务工人员),高铁、长途汽车仍是替代选项,若票价涨幅过大,可能导致部分客流分流至其他交通方式,反而影响航司的客座率表现,如何在“收益最大化”与“客流量保障”之间找到平衡,是航司需要面对的课题。
长期来看,航空业的复苏仍需宏观经济与消费信心的支撑,当前,国内经济正处于修复期,居民出行意愿的持续性、商务活动的活跃度,都将直接影响航空需求的稳定性,航司之间的竞争格局、航油价格波动、汇率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仍可能对行业盈利造成冲击。
更重要的是,航空业要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依赖春运等短期旺季,更需要通过提升服务品质、优化航线网络、控制运营成本等方式,构建长期竞争力,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旅客出行体验,通过精细化运营提高航班准点率,通过差异化服务满足不同客群需求——这些“内功”的修炼,才是航股持续上涨的根本底气。
春运航空股的“起飞”,既是传统旺季的“周期性红利”,也是市场对航空业复苏的“信心投票”,票价上涨的背后,是亿万中国人对团圆的渴望,是行业在困境中求生的韧性,更是资本市场对经济向好的期待,真正的“起飞”并非一蹴而就,航空业仍需在机遇与挑战中寻找平衡,用更优质的服务、更稳健的经营,赢得旅客的“口碑”与市场的“长情”,当飞机划破春运的夜空,承载着无数人的归家梦,航股的上涨或许只是行业复苏的序曲——唯有脚踏实地,方能飞得更高、更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