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票投资的技术分析领域,公式(如指标公式、选股公式、交易系统公式)是量化市场情绪、捕捉价格规律的重要工具,许多投资者面对复杂的公式代码感到无从下手,认为“公式学习=编程能力”,实则不然,掌握股票公式的核心,是建立“市场逻辑—指标原理—代码实现—实战验证”的学习闭环,本文将拆解学习路径,帮助投资者从“公式小白”成长为“理性使用者”。
先懂市场,再学公式:避免“为了公式而公式”
股票公式的本质,是对市场数据的数学化翻译(如价格、成交量、时间等),若脱离对市场逻辑的理解,公式就成了无源之水。
- 均线公式(MA)的核心是“平均成本”,短期均线与长期均线的交叉(金叉/死叉),本质是市场多空力量的对比;
- MACD公式通过快慢线的“差离值”(DIF)与“信号线”(DEA),反映价格动能的强弱变化,其背后是趋势延续与反转的博弈。
学习建议:在接触公式前,先掌握K线、成交量、趋势线等基础技术分析知识,理解“指标为什么能反映市场”,推荐阅读《日本蜡烛图技术》《股市技术分析》(约翰·墨菲),建立对市场运行规律的底层认知。
从“看懂”到“会用”:公式的三层学习阶段
公式学习可分为“原理理解—工具应用—自主编写”三个阶段,循序渐进才能避免“纸上谈兵”。
第一阶段:理解指标原理,拆解公式逻辑
技术指标分为“趋势型”(如MA、MACD)、“震荡型”(如KDJ、RSI)、“成交量型”(如VOL、OBV)等,每类指标对应不同的市场场景,学习时需明确:
- 指标的设计目的:解决什么问题?(如MACD解决“趋势中如何避免假突破”)
- 计算公式背后的逻辑:每个数据代表什么?(如KDJ的“未成熟随机值”RSV=(收盘价-N日内最低价)/(N日内最高价-最低价)×100,反映价格在区间内的相对位置)
- 指标的局限性:为何有时会失效?(如KDJ在单边趋势中会频繁“钝化”)
方法:通过炒股软件(如通达信、同花顺)的“指标公式管理器”,查看常用指标(如MA、MACD)的源码,结合指标原理图,理解每个变量(如收盘价、周期N)如何影响最终结果,通达信中MA的公式为“MA(CLOSE,N)”,即“N周期收盘价的简单平均”,通过修改参数N(如5日、20日),观察不同周期均线的市场表现。
第二阶段:借助工具,实现“公式可视化”
对新手而言,直接编写公式难度较大,可先通过“公式编辑器”的“测试”功能,将抽象代码转化为直观图表,验证公式逻辑。
- 测试选股公式:若想筛选“股价站上20日均线且成交量放大50%的股票”,可在公式编辑器中输入“C>MA(C,20) AND V>REF(V,1)*1.5”,通过“测试”功能查看历史信号的有效性;
- 修改指标参数:将MACD的快线周期从12改为6,观察信号频率的变化,理解参数对指标敏感度的影响。
工具推荐:通达信、同花顺的公式编辑器(免费且功能完善),或文华财经的麦语言(适合期货市场),通过“模拟盘+公式回测”,验证公式在不同行情(牛市/熊市/震荡市)中的表现。
第三阶段:自主编写公式,从“复制”到“创造”
当熟练掌握指标原理和工具操作后,可尝试编写符合自己交易逻辑的公式,公式编写需遵循“三步法则”:
- 明确交易逻辑:突破买入策略”——“股价突破N日最高价且成交量放大”;
- 转化为代码:通达信中可写为“HHV(H,N)
MA(V,5)*1.2”(HHV为N日内最高价); - 优化与验证:通过历史回测调整参数(如N=20/30/60),测试策略的盈亏比、最大回撤等指标。
关键技巧:
- 从简单公式开始:如“筛选股价高于5日均线的股票”,逐步叠加条件(如“同时MACD金叉”);
- 避免过度拟合:不要用历史数据“量身定制”公式(如用10年数据优化参数,实盘中可能失效);
- 结合资金管理:公式信号需配合仓位控制(如“单笔交易亏损不超过总资金的2%”)。
避开学习陷阱:理性看待公式的作用
公式是辅助决策的工具,而非“预测市场的神器”,投资者需警惕三个误区:
- “参数迷信”:认为“最优参数”能稳赚不赔,实则市场在变化,参数需动态调整;
- “指标堆砌”:同时使用10+个指标,导致信号冲突,反而失去判断依据(建议2-3个互补指标即可,如MACD+均线+成交量);
- “忽视基本面”:公式无法反映公司业绩、政策变化等基本面因素,需与技术分析结合。
学习资源推荐:从入门到精通
- 书籍:《股票技术分析大全》(邱一平)、《通达信公式编写指南》(系统讲解代码逻辑);
- 课程:B站“通达信公式教程”(免费)、“同花顺公式实战课”(侧重应用);
- 社区:雪球、东方财富的“公式交流”板块,学习高手的编写思路(但需警惕“虚假策略”)。
股票公式的学习,本质是“用数学语言理解市场”的过程,投资者不必成为编程专家,但需掌握“将交易逻辑转化为公式”的能力,公式是“镜子”,能照见市场的规律,却无法预测未来;真正的盈利,源于对公式的理性使用、对风险的敬畏,以及对市场本质的持续洞察,从今天起,用公式搭建你的交易框架,让投资告别“凭感觉”,走向“系统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