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涨声”此起彼伏时,总有一些股票像“钉子户”般纹丝不动,甚至逆势下跌,它们或因行业周期、业绩压力,或因市场情绪、资金偏好,被暂时“遗忘”在涨幅榜的末尾。目前哪些股票不涨?它们的不涨是“价值洼地”还是“陷阱”? 我们从行业、公司、市场三个维度拆解,看看这些“滞涨股”背后的逻辑。
这些“不涨的股票”集中在哪些领域?
从近期市场表现来看,滞涨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板块,它们的不涨往往与行业特性、政策环境或市场风格密切相关。
强周期“逆风”板块:资源、化工、建材
强周期行业与宏观经济景气度高度绑定,当前国内经济处于“弱复苏”阶段,下游需求(如房地产、制造业)尚未完全回暖,导致上游资源品(如煤炭、钢铁)、化工(如基础化工、化纤)、建材(如水泥、玻璃)等板块面临“量价齐弱”的压力。
- 煤炭:尽管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但国内保供政策下供给充足,叠加火电发电增速放缓,煤炭价格难以大幅上涨,板块内多数股票年内涨幅不足5%,显著跑输大盘。
- 水泥:房地产投资持续低迷,基建项目对水泥的拉动有限,叠加行业产能过剩,龙头企业如海螺水泥、华新水泥股价近一年基本“横盘”,甚至创下阶段新低。
消费“内卷”赛道:食品饮料、家电、零售
消费板块曾是“长牛赛道”,但如今面临“需求收缩、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的三重压力,尤其是大众消费品,滞涨现象明显。
- 食品饮料:细分领域如调味品、啤酒、乳制品等,行业增速放缓,龙头企业(如海天味业、青岛啤酒)因成本端(原材料、包装)压力,净利润增速下滑,股价从高点回调后长期“趴在底部”。
- 家电:地产销售疲软直接影响家电需求,叠加白电行业价格战(如空调、冰箱),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的股价年内涨幅不足3%,显著落后于科技板块。
“中特估”冷门领域:部分国企、公用事业
今年“中特估”(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概念一度火热,但并非所有国企股票都上涨,部分传统公用事业(如电力、水务)、港口、高速公路等板块,虽然具备稳定分红和防御属性,但因成长性不足、估值弹性低,被市场视为“类债券资产”,资金关注度有限,股价波动极小。
- 电力:火电企业受煤价波动影响,盈利不稳定;水电、风电则依赖来水和政策,业绩增长缓慢,如长江电力、华能国际等,股价年内基本“零涨幅”。
科技“伪成长”或“过气”赛道:部分半导体、消费电子
科技板块近年波动极大,部分“伪成长股”或赛道过气的公司,因业绩不及预期、估值高企,陷入“跌跌不休”的困境。
- 消费电子:智能手机、PC全球出货量持续下滑,相关产业链公司(如欧菲光、闻泰科技)业绩大幅亏损,股价从高点回落超70%,至今未现明显企稳信号。
- 半导体设备:尽管国产替代逻辑存在,但部分公司研发投入高、短期盈利能力弱,且受全球半导体周期下行影响,股价长期滞涨,如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年内涨幅跑输行业平均水平。
为什么这些股票“不涨”?背后的核心逻辑
滞涨股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行业周期、公司基本面、市场资金偏好等多因素共振的结果。
行业周期“逆风”:需求端疲软是主因
对于强周期行业(如煤炭、水泥)和消费行业(如家电、食品),核心问题在于“需求不足”,经济复苏阶段,下游需求(如地产、消费)未能同步回暖,导致上游原材料价格承压,中游制造利润被压缩,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下滑,自然难以支撑股价上涨。
公司基本面“失速”:业绩增长是硬道理
无论概念多么火热,最终都要回归业绩,部分股票看似“题材丰富”,但实际盈利能力堪忧:
- 增收不增利:如部分消费电子公司,营收增长但毛利率下滑,净利润反而下降;
- 高商誉减值:过去激进并购的公司,如今面临商誉减值风险,一次性“爆雷”后股价长期低迷;
- 现金流恶化:如部分地产产业链公司,应收账款高企,现金流紧张,存在债务风险。
市场风格“切换”:资金偏好“成长”而非“价值”
A股市场风格轮动明显,2023年以来,资金更青睐科技(如AI、新能源)、医药等高成长板块,对传统价值股(如金融、消费)关注度下降,当市场风格偏向“进攻”时,防御型、低弹性板块自然被“冷落”,出现“只跌不涨”或“涨少跌多”的尴尬局面。
估值“透支”或“低估”:两种极端的“不涨”
- 估值透支:部分赛道股(如2021年的新能源、半导体),因市场过度预期未来增长,估值被炒到高位,一旦业绩不及预期,便会迎来“戴维斯双杀”,股价长期不涨甚至下跌;
- 估值低估:部分传统行业(如银行、保险),虽然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但因行业天花板低、成长性差,缺乏“故事性”,资金不愿入场,导致“估值底”不等于“股价底”。
滞涨股是“黄金坑”还是“无底洞”?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面对“不涨的股票”,投资者既不能盲目“抄底”,也不能全盘否定,需理性判断其背后的投资价值。
区分“暂时不涨”与“永久不涨”
- 暂时不涨:因行业周期、市场风格导致的滞涨,若行业景气度即将回升(如经济复苏带动水泥、钢铁需求),或公司业绩即将拐点(如消费电子库存周期见底),这类股票可能迎来“价值回归”;
- 永久不涨:因公司基本面恶化(如业绩持续亏损、行业被淘汰)、核心竞争力丧失(如技术落后、失去市场份额),这类股票可能长期“阴跌”,需坚决规避。
关注“三个信号”:行业、业绩、资金
- 行业信号:观察行业政策是否转向(如“稳增长”政策加码对基建、建材的拉动)、需求端是否回暖(如地产销售数据改善对家电的拉动);
- 业绩信号:关注公司季度财报,若营收、净利润增速回升、毛利率改善,说明基本面边际向好;
- 资金信号:观察主力资金是否持续流入(如北向资金、机构持仓变化),资金是“用脚投票”的重要指标。
不追“热点”,不炒“概念”,回归价值本质
A股市场情绪化交易明显,短期热点轮动快,但长期来看,股价最终还是由公司价值决定,对于滞涨股,与其追逐“短期反弹”,不如耐心筛选那些“行业有前景、业绩有支撑、估值合理”的公司,等待市场情绪回暖或价值发现。
“不涨的股票”并非一无是处,它们中既有被市场错杀的“潜力股”,也有基本面恶化的“伪价值”,投资者在投资时,需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也不因短期“不涨”而否定长期价值,毕竟,在资本市场,“耐心”和“认知”才是穿越周期的利器——那些真正具备价值的公司,或许只是暂时“睡着了”,但终将在合适的时机“醒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