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以其“爱拼才会赢”的商业精神和遍布全球的“潮商”网络闻名,近年来,这个以诚信立身的商业群体却因“股票做假”问题屡屡站在风口浪尖,从虚增利润、伪造财务报表,到操纵股价、内幕交易,潮汕籍上市公司及关联企业频繁曝出的财务造假案,不仅重创了区域资本市场的声誉,更让“潮汕股票”一度成为“问题股”的代名词,这场愈演愈烈的“信任危机”,背后折射出的是资本逐利下的道德失守,以及区域经济转型中的深层矛盾。
乱象丛生:潮汕股票做假的“惯用伎俩”与典型案例
潮汕地区的股票造假并非个例,而是呈现出“抱团作案”“手法隐蔽”“链条完整”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涉及潮汕籍实控人或主要业务在潮汕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超过20起,涉案金额动辄数十亿,市场影响恶劣。
虚增营收与利润是最常见的手段,某潮籍上市公司通过虚构海外客户、伪造销售合同、利用关联方空转资金等方式,在三年内累计虚增营收超200亿元,虚增利润近30亿元,最终因“年报存在虚假记载”被证监会重罚,股价暴跌90%,投资者血本无归。
伪造银行单据与存货也是“重灾区”,部分企业为掩盖资金链紧张或资产质量问题,通过私刻印章、伪造银行对账单等方式虚增货币资金,或对积压商品、闲置资产“以次充好”,夸大资产规模,某潮汕食品企业甚至将过期产品重新包装后计入存货,虚构价值数亿元的“库存商品”,最终因产品质量问题与财务造假叠加而破产退市。
操纵股价与内幕交易在潮汕资本圈同样猖獗,一些实控人利用“家族式”管理优势,联合游资、私募等机构,通过“市值管理”名义操纵股价,在高位套现后“抽屉协议”分成,2022年,某潮籍新能源上市公司实控人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罪被捕,其通过“杠杆收购+概念炒作”将股价拉高300%,随后精准减持套现50亿元,留下满目疮痍的二级市场。
祸根深种:为何潮汕股票做假“成风”?
潮汕股票造假乱象的滋生,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制度与经济结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家族式”管理的治理缺陷是重要根源,潮汕企业多以家族为单位组建,“家长制”决策模式普遍存在,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实控人将企业视为“私产”,财务、核心岗位多由亲属担任,导致财务数据“一言堂”,为造假提供了便利,家族成员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使得造假行为容易形成“集体沉默”,外部审计与监管难以穿透。
“重利轻义”的商业短视是文化诱因,潮汕商人以“敢闯敢拼”著称,但部分地区也存在“赚快钱”“投机暴富”的心态,在经济转型期,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或可持续盈利模式,便试图通过财务造假“包装上市”或“维持股价”,以获取融资、政策支持或套现收益,这种“捷径思维”使得造假行为在圈内被部分人视为“商业智慧”,甚至“潜规则”。
监管滞后与惩戒不足为造假提供了“温床”,潮汕地区中小企业密集,资本市场参与主体复杂,早期监管资源相对薄弱,对财务造假的识别能力不足,过往对造假行为的处罚多以“罚金+警告”为主,实控人鲜少承担刑事责任,“造假的成本远低于收益”让部分企业铤而走险,某企业虚增利润10亿元,仅被处以600万元罚款,实控人未受任何刑事追究,这种“软监管”难以形成震慑。
区域资本生态的“劣币驱逐良币”加剧了恶化,在部分潮汕资本圈,诚信企业因不愿参与造假而面临融资难、估值低等问题,而造假企业则通过“数据美化”获得更多资源,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不造假就吃亏”的心态在圈内蔓延,进一步助长了造假风气。
代价沉重:造假潮下的“三输”困局
潮汕股票做假的泛滥,最终形成了企业、投资者、区域经济“三输”的困局。
对企业而言,造假或许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长远看却是一条“不归路”,一旦暴露,企业将面临退市、破产、信用崩塌的结局,实控人可能锒铛入狱,某潮汕陶瓷企业因造假被强制退市后,不仅银行抽贷、供应商挤兑,家族百年基业毁于一旦,更成为当地“反面教材”。
对投资者而言,造假直接导致财产损失,A股市场中,涉及潮汕企业造假的股票,复牌后平均跌幅超70%,数十万中小投资者被深度套牢,更严重的是,造假行为摧毁了市场信任,许多投资者对“潮汕概念股”避之不及,即使优质企业也受到“株连”。
对区域经济而言,造假潮严重损害了潮汕资本市场的形象,潮汕地区曾是全国重要的民营经济高地,如今却因“股票造假”被贴上“失信标签”,不仅影响企业IPO、再融资,更导致人才、资本外流,地方政府为修复声誉需付出巨大成本,而区域经济的“软实力”更非一朝一夕可以重建。
破局之路:从“失信”到“立信”的艰难重生
潮汕股票造假乱象的整治,需要企业、监管、社会多方合力,重建信任、完善制度、重塑文化。
企业需回归“实业为本”的正道,潮汕商帮的崛起,靠的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诚信经营,企业应摒弃“投机取巧”心态,将资源投入技术研发、产品升级与品牌建设,通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家族企业也需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与独立董事监督机制,实现“家族治理”向“公司治理”的转型。
监管需“长牙带刺”形成震慑,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潮汕地区资本市场的专项检查力度,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升财务造假的识别能力,对造假行为“零容忍”,不仅要严惩企业,更要追究实控人、财务负责人、中介机构的刑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应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造假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社会需重建“诚信文化”的土壤,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应通过“诚信企业评选”“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等方式,弘扬“诚信经营”的商业伦理,引导企业树立“百年老店”的长远思维,媒体也应发挥监督作用,客观报道资本市场事件,避免“污名化”潮汕企业,为优质企业正名。
潮汕股票做假的“阵痛”,是区域经济野蛮生长后的必然代价,也是走向成熟必须跨越的“坎”,从“爱拼才会赢”到“诚才能赢”,潮汕商帮需要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唯有将诚信刻入商业基因,以制度约束资本逐利,才能让潮汕资本真正走出“迷途”,重拾昔日的荣光,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再创辉煌,否则,“造假”的标签将成为潮汕商业史上难以抹去的伤疤,警示后人:失信者失天下,诚信者方得始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