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了,但“意外”吗?
当阿里巴巴的股价在近期创下阶段新低,市场反应却比想象中更平静,这并非偶然——自2020年触及历史高点后,这家曾被视为“中国互联网标杆”的企业,股价已累计回调超60%,从“万亿市值俱乐部”的耀眼明星到如今被讨论“是否还有投资价值”,阿里的股价波动,更像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回归的缩影。
跌了,但“意外”吗?或许并不,过去两年,全球互联网巨头普遍面临估值重构:反垄断政策趋严、流量红利见顶、竞争格局加剧,叠加宏观经济波动,这些因素像一把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所有依赖“模式创新”而非“硬科技”的企业头上,阿里也不例外——电商增速放缓、云计算遭遇对手围剿、新业务尚未挑起大梁,多重压力下,股价的调整更像是对“高增长预期”的一次理性修正。
跌了之后,市场在焦虑什么?
股价的数字波动背后,是投资者对未来的深层焦虑,这种焦虑,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一是“基本盘”的动摇,作为阿里的“现金牛”,电商业务曾以“中国零售市场”的无限想象支撑着估值,但如今,拼多多以“低价策略”撕开下沉市场,抖音、快手以“兴趣电商”抢夺用户时长,传统电商的“货架模式”面临流量分流,2023财年,阿里中国商业零售收入增速已从巅峰时期的40%以上降至个位数,市场开始追问:当电商增长的天花板肉眼可见时,阿里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二是“新故事”的缺席,曾几何时,阿里云被视为“下一个引擎”——2020年分拆上市时,市场对其估值一度高达万亿,但华为云、腾讯云的强势崛起,以及云计算行业整体进入“价格战”,让阿里云增速从50%以上骤降至个位数,本地生活、菜鸟物流、国际业务等新业务,要么面临激烈竞争,要么尚未盈利,难以接棒成为新的“增长极”。
三是“政策环境”的适应,过去两年,反垄断政策让阿里从“生态扩张”转向“合规经营”,虽然避免了“系统性风险”,但也失去了“野蛮生长”的弹性,当互联网行业的“政策红利期”结束,企业需要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这无疑考验着阿里的转型能力——而市场对“转型阵痛”的耐心,正在逐渐消磨。
跌了之后,阿里在做什么?
股价的短期波动,终究要回归企业长期价值的本质,面对调整,阿里并非“躺平”,而是正在用行动重构自己的“护城河”:
在电商基本盘上“做精”,面对流量困境,阿里不再单纯追求“用户数”,而是转向“用户价值”——通过淘宝直播、内容电商提升用户粘性,通过“淘天集团”的组织整合(淘宝与天猫合并)优化效率,聚焦“品牌化”和“品质化”转型,虽然短期阵痛难免,但长期来看,从“流量驱动”到“用户驱动”的切换,或许能让电商业务找到新的增长支点。
在云计算上“做强”,阿里云虽然增速放缓,但技术积累依然深厚——AI大模型“通义千问”的推出,试图将云计算从“卖资源”转向“卖智能”,阿里云CEO张勇曾表示:“未来十年,所有企业都会上云,所有企业都会用AI。”当AI与云计算深度融合,或许能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在国际化与新业务上“做新”,阿里将国际化视为“第二增长曲线”——Lazada在东南亚稳居第一,速卖通(AliExpress)在欧美市场持续扩张,阿里在产业互联网(如阿里钉钉、阿里妈妈)、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布局,虽然短期不盈利,但长期来看,这些“新赛道”可能成为新的价值增长点。
跌了之后,投资者该关注什么?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阿里股价的调整,既是风险,也是机会,关键在于,能否穿透短期波动,看到企业的长期价值:
一是看“核心竞争力”是否还在,阿里的技术积累(云计算、AI)、生态体系(商家、物流、支付)、品牌影响力,依然是行业顶尖,这些“无形资产”不会因为股价下跌而消失,反而可能在调整期被进一步强化。
二是看“管理层”的战略定力,从马云的“退居幕后”到张勇的“全面掌舵”,阿里管理层正在经历“代际传承”,但张勇对“技术驱动”和“全球化”的坚持,以及“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依然值得信赖。
三是看“行业趋势”是否匹配,当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互联网企业的价值逻辑也在变化——从“烧钱扩张”到“盈利能力”,从“C端流量”到“B端效率”,阿里在“产业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布局,恰好契合了这一趋势。
跌了,但远未到“落幕”
阿里股价的下跌,不是一家企业的“危机”,而是一个行业的“转型”,正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亚马逊、谷歌等企业最终用“技术”和“创新”穿越了周期,今天的阿里,也在用“自我革命”应对挑战。
对于市场而言,或许需要给阿里更多时间——时间让它完成从“流量巨头”到“科技巨头”的转型,时间让它用“新故事”替代“旧叙事”,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永远的“进化者”,阿里股价的震荡,或许正是这场“进化”的开始,而投资者要做的,不是恐慌性抛售,而是理性判断:这家企业,是否还在通往“的路上?
(全文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