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元军工股:被低估的“国之重器”?
在A股市场,军工板块一直以其“高门槛、强周期、政策驱动”的特质,成为投资者眼中“特殊的存在”,而近期,一批军工股票股价回落至17元附近的“价值带”,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这究竟是错杀的“黄金坑”,还是暗藏风险的“价值陷阱”?
从行业基本面看,军工板块正站在“十四五”规划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黄金赛道上,随着我国国防预算的稳定增长(2023年国防预算同比增长7.2%,重点向武器装备建设倾斜)、新型号装备的加速列装(如先进战机、导弹、舰船等)、以及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军工企业的订单确定性持续增强,叠加地缘政治局势复杂化,各国军备竞赛加剧,军工行业的高景气度已成为业内共识。
在此背景下,17元区间的军工股,多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或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国企龙头,某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企业,作为国产大飞机产业链的核心供应商,近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超25%,市盈率(PE)却不足30倍,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某军用电子元器件企业,产品覆盖雷达、通信等多个领域,在手订单充足,股价却因市场风格调整跌至17元附近,这类企业普遍具备“业绩扎实、估值低位、政策加持”的三重特征,17元的股价,更像是市场情绪波动下的“错杀”。
17元背后的“双重密码”:业绩与估值的双重锚定
为何是17元?这一价格区间并非偶然,而是军工股“业绩底”与“估值底”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业绩层面看,军工企业具有“逆周期”特性,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传统行业盈利承压,而军工企业凭借稳定的订单和“成本加成”定价模式,业绩韧性凸显,以某船舶制造企业为例,尽管民用船舶市场低迷,但军用船舶订单饱满,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0%,对应的动态市盈率仅25倍,17元的股价已充分反映其短期业绩波动,却忽视了长期增长潜力。
从估值层面看,军工板块长期处于“估值洼地”,相较于新能源、AI等热门赛道,军工股因信息披露相对透明度较低、市场认知存在偏差,常被给予折价,沪深两市军工板块平均市盈率约35倍,而17元区间的多只个股,动态市盈率集中在20-30倍,处于近五年历史分位数的30%以下,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部分国企军工股股息率超过3%,远超同期银行存款利率,防御属性凸显。
风险与机遇:17元军工股的“投资坐标系”
17元并非“万能底”,投资军工股需警惕潜在风险,一是型号装备列装进度的不确定性,若新型号研发或量产延迟,可能影响企业短期业绩;二是军品定价机制改革带来的利润空间波动,尽管“成本加成”仍是主流,但市场化定价比例提升可能挤压部分企业毛利;三是市场风格切换的风险,若资金偏好转向高成长赛道,军工股可能面临阶段性估值回调。
但机遇同样显著:一是“十四五”中后期,新型号装备进入批量交付期,军工企业将迎来“业绩戴维斯双击”;二是军工企业改革深化(如资产证券化、混改、股权激励等),有望释放经营活力;三是军民融合加速,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如无人机、半导体、新材料等),将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17元军工股的投资需把握“核心逻辑”:选择细分领域龙头、订单饱满、技术壁垒高的企业,而非单纯追求低价,聚焦航空发动机、军用芯片、航天装备等“卡脖子”领域,关注业绩持续向好、估值匹配度高的标的,通过长期持有分享国防建设的红利。
17元,是起点而非终点
17元的军工股,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市场的短期情绪与行业的长期价值,在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浪潮下,军工行业的成长确定性毋庸置疑,对于理性投资者而言,17元或许不是最低点,但一定是布局“国之重器”的黄金区间——毕竟,投资军工股,本质是投资国家的未来,而这份未来,从不因短期股价波动而改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