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资本市场波澜壮阔的三十余年中,有一家企业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它既是保险行业的“压舱石”,也是金融创新的风向标,更是连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它就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股票代码:601318.SH/2318.HK),作为A+H股上市的金融巨头,中国平安以“金融+科技”双轮驱动战略,在复杂多变的全球与国内经济环境中,展现出穿越周期的韧性与持续进化的活力,成为投资者观察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核心样本之一。
综合金融的“航空母舰”:构建多元化服务生态
中国平安的诞生与成长,始终紧扣中国改革开放的脉搏,1988年,平安在深圳蛇口成立,打破了中国保险市场独家垄断的格局,开启了市场化改革的先河,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平安已从一家区域性财产保险公司,蜕变为集保险、银行、资产管理、金融科技于一体的综合金融集团,业务覆盖个人金融、金融科技、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独特生态优势。
在保险板块,平安寿险、产险、养老险、健康险等子公司协同发展,稳居行业前列,寿险业务依托“产品+服务”创新,推出涵盖医疗、健康、养老的综合解决方案,客户黏性与价值率持续提升;产险业务则通过科技赋能优化理赔效率,车险综合成本率行业领先,非车险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银行板块(平安银行)依托集团资源,聚焦“零售转型+对公科技”,零售AUM(管理客户资产)突破3万亿元,对公业务通过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服务,深度支持实体经济。
这种综合金融模式,不仅让平安能够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更通过内部业务协同,降低了单一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构筑了稳固的“护城河”。
科技赋能的“破局者”:从传统金融到“金融+科技”
如果说综合金融是平安的“体”,那么科技赋能就是其“魂”,早在2013年,平安便前瞻性地提出“金融+科技”战略,将科技创新提升至集团核心战略层面,多年来,平安累计投入超千亿元研发资金,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形成核心技术优势,孵化出陆金所、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平安医保科技等一批独角企业,既赋能内部业务提质增效,也向金融行业乃至社会治理输出科技能力。
在保险理赔端,AI定损技术将车险理赔时效从传统模式的3-5天缩短至分钟级,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在健康管理领域,“平安好医生”通过“在线问诊+线下医疗+健康管理”闭环服务,构建了覆盖超4亿用户的健康生态;在金融科技输出方面,“金融壹账通”为全球超3000家金融机构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助力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金融+生态”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平安的科技布局进一步深化,围绕“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核心生态,平安正通过科技连接场景与用户,从“金融服务提供商”向““综合生活服务提供商”进化,这为长期增长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穿越周期的“定海神针”:业绩与价值的双重坚守
资本市场的“牛熊转换”是检验企业价值的试金石,中国平安自2007年A股上市以来,始终为投资者创造稳定回报,不仅是沪港通、沪伦通的标的股,更是长期资金(如社保基金、外资)的重仓配置标的,其股价表现虽受市场情绪短期扰动,但长期趋势与公司基本面深度绑定,展现出“价值股”的稳健特征。
从财务数据看,平安即使在疫情冲击下的2020-2022年,仍保持了核心业务的稳健增长:2023年,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5.8%,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增48.9,科技业务估值突破千亿,业绩修复与转型成效显著,这种“韧性”源于其严格的风险管理——平安构建了“全面、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监管要求,为业务发展筑牢了“安全垫”。
对投资者而言,中国平安的价值不仅在于稳定的分红回报(多年来保持30%左右的分红比例),更在于其作为“金融+科技”龙头的高成长性,随着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的扩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养老需求爆发,以及金融科技应用的深化,平安有望在多个赛道释放增长潜力,实现“价值与成长”的平衡。
中国平安的故事,是中国金融行业改革开放与创新的缩影,从蛇口的一家小公司,到跻身全球500强第25位的金融巨头,平安始终以“专业创造价值”为核心,在服务实体经济、守护人民生活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对于证券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而言,中国平安不仅是一家值得长期持有的优质标的,更是观察中国经济活力与金融创新趋势的重要窗口,在未来的征程中,这家“百年老店”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在科技与生态的驱动下,续写着“金融报国”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