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工业的浪潮中,浙江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泰汽车”)曾以“山寨模仿”快速崛起,一度成为民营车企的“流量明星”,其股票(曾用代码:000979.SZ)在资本市场也曾经历高光时刻,被寄予“中国版特斯拉”的想象,随着汽车产业转型加速、自身经营问题暴露,众泰股票从巅峰跌落,最终走向退市的命运,其兴衰轨迹堪称中国汽车行业“野蛮生长”与“理性出清”的一个缩影。
高光时刻:“山寨车王”的资本狂欢
众泰汽车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浙江金华,早期以模仿合资品牌车型切入市场,从模仿丰田RAV4的众泰T200,到“山寨”保时捷Macan的众泰SR9,其“高性价比+模仿爆款”的策略迅速打开市场,2016年,众泰汽车销量突破32万辆,同比增长近10%,营收超300亿元,净利润突破20亿元,成为当时中国自主车企的“黑马”。
资本市场的追捧随之而来,2017年4月,众泰汽车借壳ST金宇(现ST众泰)登陆A股,股价一度飙升至24元/股,市值突破800亿元,彼时,市场对其“新能源汽车转型”“智能驾驶布局”充满期待,甚至有券商研报预测其市值将突破千亿,股票代码000979.SZ成为投资者热议的“财富密码”,众泰汽车也一度与“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并提,被视为民营车企挑战传统巨头的“新势力”。
转折与滑坡:模式之困与转型失速
依赖“山寨”的不可持续性很快显现,随着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提升和知识产权监管趋严,众泰汽车的模仿策略逐渐被贴上“低端”“缺乏技术”的标签,品牌溢价能力持续弱化,更致命的是,其对燃油车的路径依赖,使其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中错失先机。
2018年起,中国车市进入“寒冬”,燃油车销量大幅下滑,众泰汽车首度陷入亏损,当年净利润亏损近50亿元,此后,公司试图通过“新能源+共享出行”转型,推出云100等电动车车型,但因技术积累不足、品控问题频发,销量始终未能放量,大规模扩张带来的资金链危机爆发:2019年,众泰汽车巨亏118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130%,股票股价暴跌至2元/股以下,沦为“ST股”。
2020年,众泰汽车全面停产,经销商体系崩盘,员工欠薪、供应商债务等问题曝光,股票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在2021年6月被深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众泰”。
退市谢幕:警示与反思
2022年5月,*ST众泰股票终止上市,正式从A股市场退出,退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股价报0.39元/股,市值仅剩约15亿元,不足巅峰时期的2%,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浙江众泰股票”,最终以“退市”二字画上句号。
众泰汽车的沉浮,折射出中国部分民营车企的共性困境:过度依赖“模式创新”而非“技术创新”,在产业变革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资本追捧到退市警示,仅用了5年时间,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众泰的案例提醒:在新能源、智能化驱动的新一轮竞争中,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构建品牌护城河,才能穿越周期;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盲目追逐“概念炒作”终将付出代价,理性评估企业价值才是长久之道。
众泰汽车虽仍在尝试重组重生,但曾经的“浙江众泰股票”已不再承载资本市场的期待,它的故事,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警示录:没有真正技术创新支撑的“流量神话”,终将在市场的浪潮中退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