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风光无限好,可惜不是人人能登顶,当“抄底”已成奢望,“抄顶”倒成了部分股民心照不宣的“勇敢者游戏”,这不是操作指南,而是一份献给所有曾在“山顶”站岗、或在半山腰“接盘”的勇士们的自嘲书——毕竟,能在股市“抄顶”成功并全身而退的人,要么是天赋异禀的“股神”,要么是心态超然的“哲学家”,而我们,大多是前者眼中的“反面教材”,后者眼中的“修行素材”。
何为“抄顶”?一场与庄家共舞的“勇敢者游戏”
“抄顶”,顾名思义,就是在股票价格处于相对高位,甚至历史最高点时,毅然决然地买入,意图“博取最后一波涨幅,然后完美离场”,在理论家的描绘中,这是“与趋势为敌”的极致操作,需要“精准的判断力”、“钢铁般的意志”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但在实战派的“我们”看来,这更像是一场没有剧本的独角戏,对手盘是深不可测的市场主力,观众是随时可能倒戈的散户,而自己,则是在刀尖上跳舞的“小丑”。
每当市场一片沸腾,利好消息铺天盖地,连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妈都在讨论“今天又赚了多少”时,我们这些“抄顶爱好者”的内心便开始蠢蠢欲动,看着K线图上一根根大阳线,仿佛听到了财富在召唤:“来吧,勇敢的少年,这里是最高点,也是你实现财务自由的起点!”我们屏住呼吸,咬紧牙关,点击“买入”的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心中默念:“这次不一样,主力还在拉升,我只是搭个顺风车!”
抄顶自嘲:我们“韭菜”的自我修养
“抄顶”的结局,往往是不言而喻的,当股价掉头向下,我们起初会安慰自己:“这是正常回调,马上就会反弹。”当跌幅扩大,我们开始自我怀疑:“难道我看错了?”当账户绿油油一片,甚至深度套牢,我们终于幡然醒悟,然后开启自嘲模式:
“别人抄底是‘钻石底’,我们抄顶是‘接盘侠’,还是金边的那种。” “主力在K线图上画的是‘黄金坑’,我们却活埋了自己。” “别人是‘股神’,我们是‘股东’,还是那种‘只进不出’的长期股东。” “人家‘割韭菜’用的是镰刀,我们自己是‘主动送人头’,还自带BGM。”
是啊,我们就像一群固执的“登山者”,明明看到山顶云雾缭绕,前人已纷纷下山,却偏要相信自己是那个“会当凌绝顶”的幸运儿,结果呢?要么在山顶冻得瑟瑟发抖,要么在下山时不慎滚落,摔得鼻青脸肿,但即便如此,每当市场再次出现“冲破XX点,千点大牛市”的口号时,我们又会“好了伤疤忘了疼”,悄悄摩拳擦掌,准备下一轮“抄顶”的“壮举”。
“抄顶”的“快乐”:一种扭曲的“反脆弱”?
有人说,股市是人性的试金石。“抄顶”行为,无疑是人性中“贪婪”与“侥幸心理”的极致体现,但奇怪的是,尽管屡战屡败,我们这些“抄顶者”却很少真正“绝望”,我们会在套牢中研究“价值投资”,会在解套后感叹“股市有风险”,会在下一次机会来临时,再次点燃那颗“勇敢的心”。
这或许是一种扭曲的“反脆弱”,就像尼采所说:“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虽然“抄顶”没有让我们变得富有,却让我们对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这认识往往伴随着又一次的亏损,我们学会了在“贪婪”中保持一丝“清醒”,在“狂热”中多一份“谨慎”,这份“清醒”和“谨慎”,通常是在亏掉足够多的“学费”后才领悟到的。
与“抄顶”和解,与自己和解
“抄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抄顶”后不愿承认失败,死扛到底,最终错失了真正的底部机会,真正的“股神”,从不追求“买在最低,卖在最高”,那只是传说,他们追求的是“模糊的正确”,是长期稳定的盈利。
亲爱的“抄顶”战友们,让我们放下执念,与“抄顶”和解,与自己和解,毕竟,在股市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谁还没当过几次“韭菜”呢?重要的是,在被“收割”后,能否吸取教训,学会“春种秋收”,而不是总想着“一蹴而就”。
下次,当“山顶”的风景再次诱人时,不妨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那里空气稀薄,风险重重,我还是在山腰或山脚看看风景吧,毕竟,活下去,才能看到更多的日出日落。”毕竟,股市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能笑到最后的,从来不是那些最“勇敢”的“抄顶者”,而是那些最“耐跑”的“价值发现者”。
而我们这些曾经的“抄顶者”,就权当是为这场马拉松贡献了点“娱乐节目”吧,毕竟,能用自己的亏损,换来别人的笑声(或者警醒),也算是一种“另类的价值”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