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经济风口”到“生存考验”
共享床铺(又称“睡眠舱”“胶囊旅馆”)作为共享经济在细分领域的延伸,曾一度被视为“懒人经济”与“碎片化睡眠需求”的解决方案,2017年前后,以“享睡”“咪哒”“眠趣”为代表的共享床铺品牌在全国快速扩张,主打“小时计费、空间节约、科技感体验”,瞄准都市白领、差旅人士、夜班工作者等群体,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随着行业快速暴露出卫生安全、监管滞后、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共享床铺热潮迅速降温,多数品牌陷入经营困境,部分企业甚至资金链断裂倒闭。
当前,共享床铺行业已从“野蛮生长”进入“出清整合”阶段,仅有少数头部企业通过调整模式(如转型B端合作、提升服务标准)勉强维持运营,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细分领域的股票价值(若相关企业上市)需要结合行业现状、企业基本面及政策环境进行审慎评估。
核心投资价值分析:短期看“生存能力”,长期看“模式迭代”
若将共享床铺视为一个独立的投资赛道,其潜在投资价值需从以下维度拆解:
市场需求:存在但有限,增长依赖场景创新
共享床铺的核心价值在于满足“临时、低成本、私密”的睡眠需求,理论上具备一定刚性:例如机场、火车站的交通枢纽场景,医院、网吧的周边配套场景,以及互联网大厂的加班休息场景等,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碎片化睡眠经济”市场规模超500亿元,但共享床铺在其中占比不足5%,且用户渗透率较低(主要集中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
投资启示:需求真实但天花板明显,企业若能通过场景细分(如与连锁商超、24小时营业店合作)提升覆盖率,或可打开增量空间,但需警惕“伪需求”——即用户对卫生、安全的担忧可能长期抑制市场扩张。
盈利模式:单一依赖租金,盈利能力存疑
传统共享床铺的商业模式极为简单:通过低价(10-30元/小时)吸引用户,依靠高频次、短时长的使用率覆盖场地租金、设备折旧、清洁维护等成本,现实中这一模式面临多重挑战:
- 成本端:核心城市优质点位(如CBD、交通枢纽)租金高昂,且睡眠舱需配备智能门锁、新风系统、消防设施等,初始投入单舱成本约5000-10000元,回本周期普遍长达1-2年;
- 收入端:使用率是关键,但多数门店日均使用率不足30%(行业健康线需达50%以上),叠加用户“蹭睡”(低消费时长高)、设备损耗等问题,单店月利润多在5000-10000元,难以规模化复制。
投资启示:现有模式下盈利能力薄弱,企业需探索增值服务(如售卖睡眠用品、会员订阅、广告合作)或B端解决方案(如为酒店、企业提供“共享睡眠间”外包服务)以提升单用户价值,否则难以支撑长期发展。
政策与监管:合规成本抬升,行业门槛提高
共享床铺因涉及“公共场所卫生”“消防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如用户身份核验)等多领域监管,近年来成为政策重点规范对象,2021年北京市明确将“睡眠舱”纳入“旅馆业”管理,要求其具备消防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对房间面积、通风设施提出严格标准,导致大量不合规门店被迫关停。
投资启示:政策趋严加速行业出清,头部合规企业有望通过提升标准建立竞争壁垒,但合规成本也将挤压本已微薄的利润,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风险警示:三大“硬伤”制约长期价值
尽管共享床铺具备一定的场景化潜力,但其投资风险远大于机遇,核心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卫生与安全风险:品牌“生命线”脆弱
共享床铺的“高频接触”属性(床垫、床单、耳机等)使其卫生问题成为用户最大痛点,曾有媒体曝光“共享床铺床单不换、设备藏污纳垢”等现象,导致用户信任度崩塌,睡眠舱的密闭空间也存在消防隐患(如电气短路、人员被困),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可能面临天价索赔和监管处罚,品牌价值归零。
同质化竞争与替代品挤压:市场空间有限
共享床铺的“低门槛”特性曾导致大量玩家涌入,早期门店扎堆布局,陷入“价格战”恶性循环,其面临传统酒店(如经济型连锁酒店的钟房服务)、民宿、甚至共享办公空间的休息区等替代品的竞争,用户选择多元,共享床铺的“性价比”优势被削弱。
资本退潮与上市空白:缺乏流动性支撑
共享床铺行业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上市公司,早期融资多依赖天使轮、Pre-A轮的小额资金,且多数企业已陷入融资困境,缺乏二级市场流动性意味着投资者若想通过股票交易获利,需等待企业IPO,而当前行业现状下,这一可能性微乎其微。
谨慎乐观,短期难现“投资故事”
综合来看,共享床铺作为一个细分赛道,其本质是“需求真实但供给过剩、模式创新但盈利困难”的矛盾体,对于投资者而言,若未来有相关企业通过IPO登陆资本市场,需重点关注以下指标:
- 单店模型健康度:日均使用率、毛利率、回本周期;
- 场景拓展能力:B端合作占比、增值服务收入贡献;
- 合规与品牌壁垒:是否具备全区域合规资质、用户口碑如何。
但需明确的是,在行业尚未跑通规模化盈利、政策与信任问题未彻底解决前,共享床铺股票更可能成为“概念炒作”而非价值投资标的,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短期需警惕“蹭热点”风险,长期可关注企业在模式迭代上的突破,但整体建议保持审慎——毕竟,在“睡眠”这个刚需领域,用户更愿意为“安全、舒适、隐私”付费,而非仅仅追求“低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