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经风起云涌的中国房地产互联网服务平台领域,“房多多”(Duoduo Real Estate Inc.,股票代码原为“DUO”)曾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它以“互联网+房产”的商业模式,在资本的助推下迅速崛起,成为行业标杆之一,时移世易,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公司,其股票也经历了一段从高光时刻到黯然退市的曲折历史,引人深思。
高光时刻:登陆纳斯达克,资本的宠儿
房多多成立于2011年,由段毅、莫天成等联合创办,其核心模式是通过连接房产经纪人、开发商和购房者,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房产交易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在那个“互联网+”浪潮席卷全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的年代,房多多的模式迅速获得了市场认可和资本青睐。
经过多轮融资,房多多汇聚了包括鼎晖投资、启明创投、晨兴资本等顶级投资机构,资本的加持下,房多多业务版图快速扩张,市场份额一度领先。
2020年8月,房多多迎来了其历史性的高光时刻——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DUO”,上市首日,房多多股价一度上涨超40%,市值一度突破30亿美元,成为“中国房产数字化第一股”,这无疑是对其商业模式和过往成就的高度肯定,也象征着房多多站在了资本市场的风口之巅,彼时,市场普遍看好其借助数字化工具重塑传统房产交易行业的前景。
时代变迁与业绩挑战:光环下的阴影
上市并未成为房多多持续高歌猛进的起点,反而似乎是其命运转折的序曲,房地产行业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家持续调控,“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市场逐渐降温,新房交易活跃度下降,这直接影响了房多多的核心业务。
尽管顶着“互联网+”的光环,但房产交易的本质仍重度依赖线下服务和人脉资源,线上平台难以完全替代传统中介的本地化服务能力,房多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来自传统房产中介巨头(如链家)的强势反击以及其他线上平台的挤压,盈利模式面临持续挑战。
公司自身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对开发商大客户的依赖度过高、在市场下行周期中营收和利润双双承压、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不时传出的负面消息。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房多多的上市后股价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从上市首日的高点后,其股价便一路震荡走低,市值大幅缩水,曾经被资本寄予厚望的“明星股”,逐渐失去了市场关注。
退市谢幕: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经历了长期的股价低迷和经营困境后,房多多最终选择了主动离开公开资本市场,2022年7月,房多多宣布已收到由公司董事长兼CEO段毅、董事长兼非执行董事李筑峰以及买方财团组成的Duodoo Global Limited的私有化要约,以每ADS(美国存托凭证)1.3美元的价格收购其所有已发行普通股,这一价格较公司ADS在2022年7月18日(即最后交易日)的收盘价1.02美元溢价约27.45%。
2022年9月,房多多正式从纳斯达克退市,完成了其作为一家公众公司的短暂历程,这一消息,对于曾经关注和投资过房多多的许多人而言,无疑令人唏嘘。
回顾与反思
房多多的历史股票轨迹,是中国特定时期互联网创业与房地产发展交织的一个缩影,它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以创新模式获得了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认可;但也未能完全预见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冲击和自身商业模式在落地过程中的挑战。
其股票的从热捧到退市,不仅是一家公司的兴衰史,也给后来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尤其是那些深耕传统行业的平台型企业,带来了诸多启示: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对宏观环境的敏感度、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以及公司治理的规范性,都是决定企业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因素。
房多多的故事并未完全结束,退市后的它将如何调整战略,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仍有待时间检验,但其在资本市场的这段历史,已然成为一段值得铭记和研究的商业案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