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还会跌多少?”——这是近期投资者问得最多的问题,从A股到港股,从美股到全球市场,指数的连续下挫、个股的普遍回调,让不少人心头悬着一块石头,面对市场的“跌跌不休”,与其纠结于“最低点”的预测,不如先理解“为什么会跌”“当前处于什么位置”,再理性规划应对策略,毕竟,投资从来不是“猜涨跌”的游戏,而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先搞清楚:股票为什么会跌?
要判断“还会跌多少”,得先明白跌势背后的原因,当前市场的调整,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一是宏观经济压力。 全球经济面临高通胀、增长放缓的挑战,主要经济体为抑制通胀持续加息,导致流动性收紧,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盈利预期承压,股市自然缺乏上涨动力,国内经济虽然处于复苏通道,但复苏基础尚不牢固,消费、投资等数据的反复也让市场情绪敏感。
二是估值修复需求。 前些年,部分板块(如赛道股、白马股)因“故事”炒作估值过高,远超合理区间,随着市场回归理性,估值“挤泡沫”的过程必然伴随股价回调,这种调整是健康的,就像过热的天气需要一场雨来降温。
三是情绪与资金面博弈。 市场具有“自我强化”的特征:跌的时候,恐慌情绪会放大抛售压力,导致“多杀多”;而外资的流向(如北向资金)、公募基金的赎回潮,又会进一步加剧资金面的紧张,情绪的波动往往比基本面更难预测,也容易导致短期超跌。
关键问题:现在跌到哪一步了?
与其预测“未来跌多少”,不如看看“现在贵不贵”,衡量市场估值,有两个常用指标:
一是整体市盈率(PE)。 以A股为例,上证指数当前PE约12倍,处于近10年15%分位数(即比历史上85%的时间都便宜);深证成指PE约24倍,创业板指PE约45倍,虽高于主板,但较2021年高点已回调超40%,港股更是“估值洼地”,恒生指数PE仅8倍左右,创下历史新低。
二是股息率。 当前A股股息率约2.5%,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2.7%的倒挂状态已缓解),部分银行、煤炭等高股息股股息率甚至超过5%,这意味着,持有这类股票的“现金流回报”已经优于无风险资产,对长期资金形成吸引力。
估值低不代表“马上反弹”,但说明“向下空间有限,向上性价比提升”,市场底往往不是“精准探底”,而是在反复磨底中形成的——就像弹簧,压得越狠,反弹的潜力也可能越大。
还会跌多少?没人能精准预测,但可以做好应对
“抄底在最低点”是投资中的幸存者偏差,几乎没人能持续做到,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跌多少”,不如做好三件事:
区分“优质资产”与“纯炒作标的”。 跌市中,两类股票的表现会截然不同:一类是有业绩支撑、行业地位稳固、现金流健康的公司(如消费龙头、科技龙头、高股息国企),它们的回调往往是“错杀”,长期终将回归价值;另一类是概念炒作、业绩亏损、依赖“故事”的股票,可能会跌到“面目全非”,这时候,与其“博反弹”,不如先远离“垃圾股”。
用“闲钱”和“定投”对抗波动。 市场下跌时,最怕的是“用急钱投资”和“一次性梭哈”,如果资金是短期要用的生活费、学费,下跌时不仅不能补仓,反而要考虑减仓;如果是3-5年不用的闲钱,定投优质指数基金或龙头股,反而是“逢低收集筹码”的好时机——跌的时候买得更便宜,长期拉低成本,等待市场回暖时自然能盈利。
拉长投资视角,拒绝“追涨杀跌”。 股票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历史数据显示,A股每3-5年都会有一轮牛市,即便中途经历大跌,拉长时间看,优质资产的年化收益率往往能跑赢通胀,比如过去10年,沪深300指数年化收益约6%,如果加上分红,实际收益更高,短期波动只是路上的“颠簸”,只要方向没错,不必为一时的涨跌焦虑。
在恐惧中贪婪,在理性中前行
“股票还会跌多少?”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确定:市场永远在周期中轮动,涨多了会跌,跌多了也会涨,对于真正的投资者而言,下跌不是风险,过高估值和盲目追涨才是。
与其盯着屏幕上的K线图焦虑,不如花时间研究公司的基本面;与其听信“专家预测”,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投资是一场“马拉松”,比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跑得稳,当市场陷入恐慌时,保持理性、耐心等待,或许才是最好的策略。
毕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