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一词,在传统文化中意指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是“大道无形,生育天地”的客观规律,也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生存智慧,当它与“股票”这一现代资本市场符号绑定,并因“禁播”二字再度进入公众视野时,其所引发的思考早已超越了一部影视作品的范畴——它折射出资本市场的逐利本质与人文价值的碰撞,也折射出公众对“公平”“理性”“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渴望。
《天道》:一部“神坛”作品与“股神”神话的破灭
电视剧《天道》(改编自豆豆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自播出以来,便在观众中掀起经久不息的热潮,剧中主角丁元英,一个“透视文化属性、操控市场规律”的“鬼才”,以其“文化属性决定命运”的独特视角和对股市的精准预判,被无数观众奉为“股神”般的存在,剧中“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的论断,以及“杀富济贫”式的股市操作,不仅让剧集成为“商战剧”的经典,更让许多股民将其视为“股市圣经”,试图从中寻找“稳赚不赔”的捷径。
艺术的虚构终究无法掩盖现实的残酷。《天道》的热播,在催生一批“丁元英信徒”的同时,也加剧了部分投资者对“捷径”的迷信——他们不再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市场的真实逻辑,而是沉迷于“玄学分析”“文化属性解读”,甚至将剧中情节与现实市场强行关联,最终在股市的波动中伤痕累累,这种“作品依赖症”,本质上是对资本市场复杂性的误读,也是对“天道”二字的曲解。
“天道股票禁播”:一场迟到的“祛魅”与“纠偏”
此次“天道股票”相关内容的禁播,并非针对作品本身,而是针对其被过度解读、滥用后产生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天道》的片段、解说、衍生“股评”如病毒式传播,一些主播断章取义,将丁元英的“股市操作”包装成“必胜秘籍”,甚至通过“荐股”“收费课程”等方式割韭菜,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证券法》《广告法》等相关规定,更助长了投机心态,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初心背道而驰。
从监管层面看,禁播是对“资本无序扩张”与“内容滥用”的规范,是对投资者“非理性狂热”的及时降温,正如“天道”所强调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资本市场的“天道”是价值投资、长期主义、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而非“一夜暴富”的神话,更不是“文化包装”下的投机陷阱,禁播并非否定作品的艺术价值,而是要剥离其被赋予的“神化”光环,让公众回归理性:股市没有“救世主”,真正的“天道”是尊重规律、敬畏市场。
资本市场的“天道”:在规则与人性之间寻找平衡
《天道》中丁元英曾说:“股市是人性的放大镜。”这句话揭示了资本市场的本质——它不仅是资金的博弈,更是人性的考验,贪婪与恐惧、狂热与理性、投机与投资,始终在市场中拉锯,而“天道”在资本市场的体现,正是规则的刚性与人性的弹性的统一: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严格的监管执法,让“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无所遁形,这是“天道”的“公平”;需要投资者建立正确的投资观,摒弃“一夜暴富”的幻想,以企业价值为核心,以长期持有为策略,这是“天道”的“智慧”。
近年来,从“全面注册制”改革到“退市新规”落地,从“打击股市黑嘴”到“强化投资者教育”,监管层的每一次动作,都在践行资本市场的“天道”——让市场回归本源,让价值成为导向,这并非要扼杀创新与活力,而是要为市场划定“边界”,让资本在阳光下运行,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博弈。
敬畏“天道”,方得始终
《天道》的禁播,是一个提醒,更是一面镜子,它提醒我们,任何脱离现实规律的“神话”终将被戳破,任何违背市场本质的“投机”终将付出代价;它也照见了资本市场在发展中的不足——对理性声音的呼唤,对人文关怀的渴求。
资本市场的“天道”,不是“零和游戏”的丛林法则,而是“价值共生”的发展哲学;不是“操控一切”的神秘力量,而是“尊重规律”的清醒认知,唯有敬畏规则、回归理性、坚守价值,才能在波动的市场中行稳致远;唯有让“天道”——即公平、透明、可持续的发展逻辑——成为市场的共识,才能让资本市场真正成为服务实体经济、造福人民的“活水”。
这,或许才是《天道》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