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传统领域的“隐形冠军”(2001-2017年)
大为股份(股票代码:002268)的资本故事始于2007年,这家起源于四川的企业,最早的前身可追溯至2001年成立的“四川大为有限公司”,初期业务聚焦于铁路信号设备与自动化控制系统,深耕轨道交通这一传统领域,作为行业内的技术型企业,公司凭借在铁路安全监控、智能调度等细分领域的技术积累,逐渐成为西南地区轨道交通设备的重要供应商,但彼时在资本市场尚属“默默无闻”。
2007年,大为股份在深交所上市,成为“铁路设备板块”的一员,上市初期,公司营收和利润增长相对平稳,主营业务依赖铁路与轨道交通领域,抗风险能力较弱,市场关注度不高,这一时期,股价长期在10-20元区间波动,交投活跃度较低,典型的“小市值、低关注”传统制造业股票特征。
为突破增长瓶颈,公司尝试向多元化拓展,2010年后,逐步涉足新能源材料(如锂电正极材料)、电子信息(如物联网传感器)等领域,但新业务占比仍较低,未能改变对传统业务的依赖,2015-2017年,受铁路投资增速放缓及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公司业绩进入瓶颈期,股价一度跌至5元左右,市值长期停留在30亿元以下,成为市场中的“冷门股”。
战略转型与资本重构:聚焦钠离子电池的“逆袭之路”(2018-2022年)
2018年是大为股份的“转折点”,公司实控人变更,新的管理层提出“聚焦新能源、布局新材料”的战略方向,逐步剥离非核心业务,将重心转向钠离子电池这一新兴赛道,彼时,钠离子电池因资源丰富(钠资源地壳丰度远高于锂)、成本优势显著(较锂电池低30%-40%),被视为锂电池的重要补充,但产业化尚处早期。
2021年,钠离子电池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大为股份通过子公司“成都 Wieland”(后更名为“钠创新能源”)切入钠电正极材料领域,与中科院物理所等科研机构合作,率先实现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量产突破,同年,公司宣布投资20亿元建设钠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规划产能达5万吨/年,并推出“钠电正极材料+电池pack”一体化解决方案。
资本市场的反应迅速而热烈,2021年下半年,随着“钠离子电池”概念升温,大为股份股价从年初的不足10元启动,至2022年6月最高涨至68元/股,涨幅近600%,市值突破200亿元,一度成为“钠电概念股”的龙头标的,这一时期,公司通过定向增发、股权融资等方式加速产能扩张,机构持仓占比从2020年的不足5%升至2022年的30%以上,彻底摆脱了“冷门股”标签。
波动与调整:产业化挑战与估值理性回归(2023年至今)
高光之下暗流涌动,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面临技术迭代加速(如聚阴离子正极材料竞争)、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储能、电动车领域渗透率缓慢)等问题,2023年起,大为股份的钠电业务虽实现小批量供货,但大规模量产进度滞后,新客户拓展缓慢,叠加原材料价格波动,公司营收增速放缓,净利润出现下滑。
股价随之进入调整期,从2022年6月的68元高点,至2023年底跌至20元左右,跌幅超70%,市值回落至80亿元以下,市场对公司的争议也开始浮现:部分投资者质疑其“技术落地能力”,认为概念炒作大于实际业绩;另一派则看好其先发优势,认为钠电市场长期空间广阔。
2024年,公司通过“降本增效+聚焦核心客户”策略试图稳住基本盘,优化钠电正极材料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与储能系统集成商、两轮车厂商的合作,推动在储能备用电源、低速电动车等场景的落地,尽管短期业绩承压,但机构调研显示,钠离子电池市场预计2025年将进入爆发期,大为股份的产能释放节奏仍被市场密切关注。
从“传统制造”到“新能源先锋”的资本启示
大为股份的股票历史,是一部典型的“传统企业转型+新兴赛道卡位”的资本叙事,从铁路设备到钠离子电池,公司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概念爆火”再到“理性回归”的完整周期,折射出A股市场对新兴产业的追捧逻辑与风险偏好。
对于投资者而言,大为股份的案例既展现了战略转型带来的超额收益,也暴露了产业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其股价的每一次波动,都与行业政策、技术进展、市场情绪深度绑定,随着钠离子电池市场的逐步成熟,公司能否真正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业绩优势”,仍需时间检验,但无论如何,这段历史已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观察传统企业拥抱新能源的鲜活样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