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买了三支饮料股,结果收盘一看,账户又‘套’住了!”不少投资者的社交媒体上,类似的吐槽屡见不鲜,曾经被视为“防御性强、业绩稳健”的餐饮饮料板块,如今成了不少人心中的“套牢重灾区”,尤其是那些曾经依赖消费场景复苏、被寄予厚望的细分领域,正经历着从“香饽饽”到“烫手山芋”的转折,这背后,究竟是市场情绪的过度波动,还是行业逻辑的深层变革?我们不妨从“套餐饮料”这个略带调侃的词切入,重新审视餐饮饮料股票的投资价值。
“套餐饮料”的迷思:从“消费刚需”到“增长焦虑”
提到餐饮饮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人总要吃饭喝水,这生意肯定稳”,但现实是,即便在消费复苏的背景下,不少餐饮饮料股票的表现却让投资者大失所望,以部分连锁餐饮品牌、软饮料公司为例,2023年以来,股价普遍回调20%-30%,部分个股甚至创下近三年新低,究其原因,表面看是消费复苏不及预期,深层次则藏着行业三重“甜蜜陷阱”。
第一重陷阱:场景依赖的“伪刚需”,传统餐饮饮料高度依赖线下消费场景,比如聚餐、宴请、商务接待等,但后疫情时代,消费者行为模式发生微妙变化:更倾向于“平价替代”“家庭消费”“即时零售”,而非高价线下体验,数据显示,2023年餐饮行业收入虽恢复至2019年的120%,但客单价却同比下降5%,意味着“量增价减”成为常态,对于依赖餐饮渠道的饮料企业而言,终端动销放缓、渠道库存高企,直接冲击了营收和利润增长。
第二重陷阱:同质化竞争的“内卷局”,饮料行业门槛低、技术壁垒弱,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从碳酸饮料到茶饮,从功能饮料到果汁,市场上充斥着“换个包装就上市”的新品,却鲜少有真正颠覆性的创新,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得不陷入“价格战”“渠道战”,营销费用高企,毛利率持续承压,比如某知名茶饮品牌,近三年销售费用率始终维持在30%以上,净利润率却从8%下滑至4%,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第三重陷阱:估值体系的“重构”,过去,餐饮饮料股凭借稳定的现金流和成长性,享有较高的估值溢价(如消费板块长期PE在30倍以上),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行业增速见顶,市场开始重新定价:不再为“故事”买单,而是更看重“业绩确定性”,当部分企业的增速从15%下滑至5%,估值却仍停留在20倍以上时,“高估泡沫”自然会被挤出,股价调整也就成为必然。
破局之道:从“套牢”到“持有”,需抓住三大核心变量
面对餐饮饮料板块的调整,投资者是否应该“一刀切”地逃离?答案是否定的,消费需求永远存在,只是形式在变;行业永远有机会,只是逻辑在变,要想避免“套餐饮料”的困境,甚至从中挖掘长期价值,需聚焦三大核心变量:
场景创新——从“线下依赖”到“全域渗透”,传统餐饮饮料的出路,在于打破对线下场景的单一依赖,拥抱线上化、即时化、多元化,某饮料品牌通过布局社区团购、直播带货、外卖专供等渠道,线上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10%提升至2023年的35%,成功实现“第二增长曲线”;再如,连锁餐饮品牌推出“预制菜零售包”,将堂食场景延伸至家庭消费,既降低了堂食运营成本,又打开了新的营收空间,对投资者而言,那些能够快速适应消费场景变迁、构建全渠道网络的企业,更具抗风险能力。
产品创新——从“同质化”到“差异化”,在“内卷”的市场中,创新是企业穿越周期的唯一武器,真正的创新不是“换个口味”,而是洞察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健康化(低糖、零卡、天然成分)、功能化(提神、助眠、美容)、情感化(国潮IP、联名款),近年来表现突出的电解质水、无糖茶、植物基饮料等,都是精准把握健康消费趋势的产物,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突破600亿元,年增速超20%,远高于传统饮料,投资者应重点关注那些在研发上持续投入、拥有核心技术或专利的企业,它们才能在竞争中建立“护城河”。
成本管控——从“粗放增长”到“精益运营”,在“量价齐杀”的行业背景下,成本管控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盈利水平,从原材料采购(如通过期货对冲价格波动)、生产制造(智能化降本增效)到渠道管理(优化库存周转、减少中间环节),每一个环节的精益化运营,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某啤酒企业通过关停低效产能、推进“吨酒收入提升”战略,毛利率在行业整体下滑的背景下逆势提升2个百分点,净利润率重回两位数,对投资者而言,那些现金流健康、费用管控能力强、ROE(净资产收益率)持续稳定的企业,才是值得长期持有的“优质资产”。
投资启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消费行业的投资,从来不是“躺赢”的游戏,过去,依靠人口红利、渠道红利,投资者可以“闭眼买”餐饮饮料股就能赚钱;但现在,行业进入“精耕细作”阶段,需要更专业的认知、更长期的视角。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面对餐饮饮料股的调整,首先要避免“追涨杀跌”的情绪化操作:短期股价波动受市场情绪影响较大,但长期价值取决于企业基本面,要学会“用脚投票”:通过调研产品、体验服务、跟踪财报,判断企业是否具备场景创新、产品创新和成本管控的能力,要理解“消费升级”的长期趋势:即便短期有波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品质消费的需求不会改变,那些能够真正满足这些需求的企业,终将穿越周期,给投资者带来回报。
正如巴菲特所说:“投资很简单,但不容易。”餐饮饮料股的“套牢”困境,本质上是行业逻辑变化对投资者认知的考验,只有跳出“消费必稳”的惯性思维,聚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长期成长性,才能在“甜蜜陷阱”中避开“套牢”,找到真正值得持有的“时间的玫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