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乾隆(原“乾隆软件”,股票代码已终止上市)正式从A股市场摘牌退市,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这家曾经以“炒股软件”闻名的企业近30年资本生涯的落幕,更折射出注册制改革背景下A股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加速落地,对于投资者而言,ST乾隆的退市案例既是市场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也为如何识别风险、理性投资敲响了警钟。
“乾隆软件”的兴衰:从“炒股神器”到退市边缘
乾隆软件(全称“杭州乾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早期以开发证券行情分析软件“乾隆资讯”闻名,一度是国内证券软件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凭借A股市场早期对“科技+金融”概念的追捧,乾隆软件于2000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证券软件第一股”,上市初期,公司依托牛市行情和软件业务的高毛利,股价一度冲高,市场对其“科技赋能金融”的想象空间充满期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和行业竞争加剧,乾隆软件的核心业务逐渐面临瓶颈,传统行情软件同质化严重,公司未能及时向智能化、数据化转型,市场份额被同花顺、大智慧等后起之秀挤压;公司长期依赖证券软件单一业务,未能拓展新的增长曲线,反而因经营不善陷入持续亏损,2020年起,*ST乾隆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2022年末净资产为负,触及退市新规的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最终走向摘牌命运。
退市背后:注册制改革下“只进不出”格局的打破
*ST乾隆的退市,并非个案,而是注册制改革深化的缩影,过去,A股市场长期存在“重融资、轻监管”“只进不出”的问题,部分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利益输送等手段“保壳”,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随着2019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落地,以及2023年全面注册制改革的实施,A股市场的退市机制显著完善: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退市指标持续收紧,强制退市家数逐年攀升。
数据显示,2023年A股退市公司达50家,创历史新高;2024年以来,退市节奏进一步加快,ST乾隆正是这一趋势下的“典型样本”,注册制的核心在于“实现市场出清”,让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及时退出,将资源配置给优质企业。ST乾隆的退市,正是市场发挥“优胜劣汰”作用的体现——长期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持续盈利的企业,终将被资本市场淘汰。
投资者启示:警惕“壳资源”幻觉,回归价值投资本质
对于投资者而言,*ST乾隆的退市案例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在全面注册制下,传统的“炒壳”“炒差”策略已难以为继,部分投资者寄望于通过“资产重组”“扭亏为盈”实现“乌鸡变凤凰”的幻想,正面临巨大风险。
远离绩差股与“ST”风险警示股。*ST乾隆在退市前股价已从历史高点跌至不足1元,投资者若盲目“抄底”,可能面临血本无归,根据退市新规,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面值将触发交易类退市,这类“仙股”往往流动性枯竭,投资价值极低。
关注公司基本面而非短期概念,乾隆软件的衰落本质上是其未能跟上行业技术迭代和市场需求变化的结果,投资者在选择标的时,应聚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治理结构等长期价值,而非被短期题材或“故事”迷惑。
树立风险意识,远离盲目跟风,A股市场仍存在部分散户“追涨杀跌”“听消息炒股”的非理性行为,*ST乾隆的退市再次证明,缺乏独立判断的投资极易成为市场波动的牺牲品,唯有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才能在注册制时代的资本市场中行稳致远。
*ST乾隆的退市,是A股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清理了“僵尸企业”,也为市场释放了“零容忍”的监管信号,对于企业而言,唯有持续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资本市场中立足;对于投资者而言,唯有敬畏市场、回归理性,才能在注册制改革的浪潮中把握机遇、规避风险,随着“进出有序”的市场生态逐步形成,A股市场有望真正成为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活水之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