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代码:00670.HK,以下简称“中国东航”)作为中国三大国有骨干航空公司之一,自成立以来始终承载着“连接世界、创造幸福”的使命,在经历疫情冲击的严峻考验后,随着全球航空市场逐步复苏,中国东航凭借其坚实的网络布局、持续优化的服务品质以及政策东风,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从公司基本面、行业复苏态势、未来挑战与机遇等角度,剖析中国东航的投资价值与发展潜力。
疫情冲击下的韧性坚守与业绩修复
2020年至2022年,新冠疫情对全球航空业造成历史性冲击,中国东航也不例外,营收和利润规模大幅下滑,作为国家队成员,公司始终坚守“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初心,通过严控成本、优化航线结构、拓展货运业务等措施,最大限度对冲疫情风险,随着2023年国内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及国际航线逐步恢复,中国东航的业绩迎来强劲反弹:2023年上半年,公司客运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约80%,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恢复速度领先,货运业务也通过“客机载货”等方式保持韧性。
进入2024年,随着全球跨境出行需求持续释放,中国东航的机队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23年底,公司运营客货机超过750架,航线网络覆盖国内外280多个城市,其中国际航线占比约30%,在“一带一路”沿线及RCEP区域布局优势显著,叠加国内旅游市场消费升级、商务出行回暖的利好,公司客座率和票价水平稳步提升,盈利能力进入修复通道。
政策赋能与行业协同:国企改革与航空业复苏共振
作为中国东航集团的核心上市平台,公司深度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公司优化治理结构,提升运营效率,例如通过数字化转型推进智慧航空建设,实现航班调度、旅客服务等全流程智能化,降低管理成本;民航局“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扩大国内航线网络、拓展国际航空市场的战略,中国东航作为主基地位于上海(浦东、虹桥)的航空公司,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枢纽建设、航线审批等方面获得政策倾斜,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形成协同效应。
航空业作为周期性行业,当前正处于行业上行周期,随着油价、汇率等核心成本因素趋于稳定,以及飞机引进节奏的理性控制,中国东航的盈利修复确定性增强,对比国际航空巨头,中国航司的资产负债表仍处于优化阶段,未来随着行业供需格局改善,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挑战与机遇并存:ESG与可持续发展引领未来
尽管复苏势头向好,中国东航仍面临油价波动、地缘政治风险、高铁竞争等挑战,特别是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航油成本占航空公司总成本的三成以上,如何通过引进节能机型、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SAF)降低碳排放,成为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课题,对此,中国东航已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融入战略核心,计划到2035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前已交付多架新一代节能窄体机C919,标志着国产大飞机商业化运营的突破,也为公司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技术自主性奠定基础。
机遇层面,中国东航正积极把握“航空+旅游”“航空+物流”等融合发展趋势,通过旗下中国联合航空、东航旅游等子公司延伸产业链,打造“航空服务生态圈”,随着中国中免等免税业务的合作深化,机上零售、会员经济等非航收入有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逐步改变传统航司“以价换量”的盈利模式。
投资价值展望:长期价值与短期弹性兼具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中国东航(00670.HK)股价受行业周期和政策影响波动较大,但长期投资价值值得期待,短期看,随着2024年暑运、国庆假期等出行高峰的到来,公司业绩有望超预期;长期看,中国航空市场仍具增长潜力,人均乘机次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叠加国际化战略推进,中国东航作为国内重要的国际航空承运人,将深度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布局。
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点需聚焦于:国际航线恢复进度、成本控制能力(尤其是油价对冲效果)、以及C919等新机型的规模化运营效益,若公司能持续优化航线网络、提升非航收入占比,其估值修复空间值得期待。
穿越疫情阴霾,中国东航正以更稳健的姿态驶入发展新航程,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空中桥梁,公司既承载着民航强国的使命,也面临着行业变革的挑战,在后疫情时代与“双碳”目标的双重背景下,中国东航能否凭借政策东风、改革红利与战略定力,实现从“规模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跨越?这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是中国航空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缩影,对于投资者而言,00670.HK背后的中国东航,或许正站在新一轮成长周期的起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