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师罗杰斯的“简单”原则
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与索罗斯共同创立量子基金的投资传奇,以其“逆向投资”和“全球化视野”闻名,他从不追逐市场热点,而是坚持“在别人恐惧时贪婪”,通过深入研究基本面,挖掘被低估的优质资产,这位“金融探险家”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股票?答案藏在他的投资哲学里:他买的不是“股票”,而是“能穿越周期的国家、行业和公司”。
罗杰斯选股的核心逻辑:从宏观到微观的“自上而下”
罗杰斯曾说:“我首先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然后是行业,最后才是公司。”他的选股逻辑始终围绕三大核心:国家潜力、行业前景、公司壁垒。
国家潜力:押注“新兴市场”与“资源禀赋”
罗杰斯是全球化的坚定拥护者,尤其偏爱“新兴市场”,他认为,新兴市场人口年轻、经济增长快、资源丰富,长期回报远超成熟市场,他曾公开表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因此长期看好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地的投资机会。
他早在2005年就看好中国,称“中国股市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机会”,并多次强调“中国拥有勤劳的人民、储蓄习惯和改革红利,这些是长期牛市的根基”,他对资源型国家情有独钟,如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农产品)等,认为“资源是工业文明的血液,稀缺性带来价值”。
行业前景:聚焦“消费”与“资源”的“刚需属性”
在行业选择上,罗杰斯偏爱两大类:“必选消费”和“资源能源”。
- 必选消费:他认为“无论经济好坏,人总要吃饭、穿衣、用日用品”,这类行业需求稳定,抗周期性强,他曾多次提到“农业”和“食品加工”,称“全球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将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相关公司将持续受益”。
- 资源能源:罗杰斯是“资源稀缺论”的信徒,认为“石油、金属、农产品等不可再生资源,长期看只会越来越贵”,他曾投资过石油、黄金、铜等资源类公司,并直言“如果你不知道买什么,就买资源,因为地球不会变大”。
公司壁垒:选择“低成本”与“护城河”的“实干派”
对于具体公司,罗杰斯不看短期业绩,更看重“长期竞争力”:
- 低成本优势:他喜欢“能用更低成本做同样事情的公司”,比如某农业企业能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种植成本,或某矿业公司能优化开采流程减少支出。
- 护城河:包括品牌、技术、资源垄断等,他曾提到“拥有独特资源(如矿山、土地)的公司,很难被竞争对手复制”;或“拥有百年品牌的企业,消费者忠诚度高,能抵御市场波动”。
- 管理层务实:他反感“热衷并购、财务造假的CEO”,偏爱“专注主业、现金流健康”的管理层,称“好的管理层会把钱花在刀刃上,而不是给自己发天价薪水”。
罗杰斯“喜欢”的股票类型:案例与启示
结合他的投资逻辑,罗杰斯曾公开或间接表达过兴趣的股票类型,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中国消费与农业股:押注“内需增长”
罗杰斯多次表示,中国中产阶级崛起将推动消费升级,因此看好“食品饮料、农业”等领域,他曾提到:“中国农民越来越富裕,会吃更多肉、喝更多奶,这会带动畜牧业和饲料企业发展。”他关注“拥有强大渠道和品牌”的消费公司,认为“中国品牌正在取代国际品牌,成为市场主导”。
资源类股票:布局“全球供需失衡”
罗杰斯认为,全球货币超发和资源枯竭,将推动资源价格上涨,他曾投资过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公司、加拿大的铜矿企业,以及美国的农业巨头(如孟山都,虽被收购但逻辑相通),他直言:“如果你想在未来10年赚钱,就买资源公司的股票,因为需求在增长,供给却在减少。”
旅游与教育股:关注“服务升级”
随着新兴市场人均收入提高,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也在增长,罗杰斯曾提到:“中国人越来越喜欢旅游,东南亚、欧洲的旅游公司将受益;家长愿意为教育付费,优质教育机构有长期增长空间。”这类股票的共同点是“需求刚性强,且能通过服务溢价提升利润”。
罗杰斯“不喜欢”的股票:反向思考的“避坑指南”
理解“喜欢什么”,更要明白“不喜欢什么”,罗杰斯曾明确表示避开以下股票:
- “概念股”与“科技泡沫股”:他反感“没有盈利支撑、只讲故事的科技股”,认为“互联网公司可以改变世界,但未必能赚钱”,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他始终未参与其中。
- “高负债”公司:他认为“高负债是定时炸弹”,经济下行时,债务压力会压垮公司,因此偏爱“现金流充裕、负债率低”的企业。
- “政策依赖型”行业:如过度依赖补贴的新能源、房地产等,他认为“政策会变,只有市场需求才是永恒的”。
罗杰斯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罗杰斯的选股逻辑,本质是“回归常识”:不追热点、不投机,而是通过深入研究,找到“被低估的优质资产”,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他的启示有三:
- 先看宏观,再看微观:了解国家经济趋势和行业前景,再选具体公司;
- 关注“刚需”与“稀缺”:选择需求稳定、供给有限的行业,如消费、资源;
- 保持耐心,逆向思考:在市场恐慌时买入优质资产,在狂热时卖出。
正如罗杰斯所说:“投资不是比赛,谁跑得快,而是谁活得久。”他的股票选择,或许没有“短期暴富”的刺激,却藏着穿越周期的智慧——真正的机会,永远藏在“简单”与“常识”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