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初,A股影视板块的“业绩预报季”总是牵动市场的神经,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2023年被视为影视行业的“复苏元年”,但这份“成绩单”却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部分公司凭借爆款内容实现业绩翻倍,也有公司仍在盈亏线挣扎,影视股的“冰与火之歌”,不仅折射出行业复苏的不均衡,更揭示了后疫情时代影视企业的生存逻辑。
分化加剧:头部公司“盆满钵满”,中小玩家“步履维艰”
从已披露的业绩预告来看,影视板块的表现堪称“冰火两重天,以万达电影、中国电影为代表的头部院线企业,2023年净利润普遍实现大幅预增,万达电影预计2023年净利润扭亏为盈,同比增长110%-150%,主要受益于观影人次回升和票房复苏;中国电影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70%-100%,主投主控影片的票房分成成为核心驱动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中小影视制作公司和影院运营商仍面临亏损,某主营电视剧制作的上市公司预告净利润亏损同比扩大,坦言“项目储备不足,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下滑”;部分区域影院则因上座率不及预期、成本刚性等问题,仍在盈亏线边缘徘徊,这种“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分化,本质上是行业出清后的必然结果——头部企业凭借资金、内容渠道优势抢占市场,而中小玩家在缺乏优质IP和抗风险能力的情况下,难以摆脱生存困境。
内容为王:爆款IP是“业绩发动机”,但“叫好不叫座”仍存隐忧
影视行业的核心驱动力始终是“内容”,2023年,电影方面,《满江红》《流浪地球2》《孤注一掷》等多部票房破亿的影片,为出品方带来丰厚回报,以中国电影为例,其参与出品并发行的多部影片年度票房超200亿元,直接推高业绩增长,剧集市场同样如此,《狂飙》《去有风的地方》等现象级剧集不仅捧红演员,更让背后的出品方如华策影视、慈文传媒等获得可观的版权收入和广告分成。
“爆款依赖症”也暗藏风险,某影视公司高管坦言:“一部爆款能吃一年,但若连续没有好项目,业绩就会断崖式下跌。”部分影片虽投入巨大、宣发声量高,却因口碑不佳导致票房不及预期,反而拖累上市公司业绩,某古装大制作电影投资超10亿元,最终票房仅3亿元,导致出品方计提大额减值损失,净利润同比下滑60%,这提醒市场:影视股的业绩增长不能仅依赖“赌爆款”,需建立可持续的内容生产体系。
政策与市场双重博弈:复苏之路仍需“穿越周期”
2023年影视行业的复苏,既得益于疫情防控放开后积压的观影需求释放,也离不开政策端的“暖风”,国家电影局推出的“惠民放映”活动、对重点影片的专项补贴等,均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但与此同时,行业仍面临挑战:一是用户观影习惯改变,短视频、流媒体平台分流观众;二是内容成本居高不下,演员片酬、制作费用持续上涨;三是海外市场拓展缓慢,国产影片出口收入占比仍低。
对于影视股投资者而言,需理性看待业绩预告背后的“短期波动”与“长期逻辑”,短期来看,春节档、暑期档等票房旺季的影片表现,仍将直接影响相关公司股价;长期而言,具备“内容+渠道+IP”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如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有望在行业复苏中占据先机,而那些依赖单一业务、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则可能被市场淘汰。
影视股的“春天”已至,但需警惕“倒春寒”
总体而言,2023年影视板块的业绩预告,印证了行业复苏的大趋势,但也暴露了结构性的问题,随着观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日益增长,影视企业唯有回归创作本质,打造更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价值的作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投资者而言,影视股的高弹性背后是高风险,需精选标的、耐心布局,方能在行业的“冰与火”中捕捉真正的价值机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