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股市场,哔哩哔哩(B站,股票代码:9626.HK)始终是充满话题性的存在,这家以Z世代为核心的内容社区,不仅塑造了独特的青年文化生态,其每股股价的波动也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神经,从早期的“高光时刻”到近年来的“价值重塑”,B站的每股故事,既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成长缩影,也是内容行业变革的晴雨表。
从“每股高估值”到“价值回归”:股价的起伏逻辑
B站自2021年在港交所二次上市以来,其每股股价曾一度站上港元高位,市场对其“中国YouTube”的想象一度推高估值,但随着互联网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B站的股价经历了一轮深度调整,每股价格一度跌至港元区间,市值较高点缩水超70%。
这种波动背后,是市场对B站基本面的重新审视,早期,投资者更关注其用户增长和社区粘性,但随着营收压力显现(尤其是2022年以来的行业寒冬),市场开始聚焦“盈利能力”,B站的每股收益(EPS)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尽管2023年亏损收窄,但“何时盈利”仍是悬在股价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每股营收来看,B站仍保持稳健增长,2023年总营收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显示出内容生态的商业韧性。
每股价值的“压舱石”:内容生态与用户粘性
尽管股价波动,B站的每股价值仍有其独特支撑——不可复制的社区生态,截至2023年Q4,B站月活用户突破3.3亿,其中核心用户(Z世代)占比超86%,这一群体的高粘性(日均使用时长超100分钟)构成了B站的“护城河”。
端看,B站已形成“PUGV(专业用户生成视频)+OGC(专业生成内容)+直播”的多元矩阵,纪录片《人生一串》、知识类UP主“罗翔说刑法”、虚拟偶像“洛天依”等IP的成功,不仅强化了社区的文化属性,也打开了商业化空间,广告、增值服务(大会员)、电商(带货)三大营收板块中,增值服务毛利率长期稳定在50%以上,成为每股价值的重要“稳定器”,B站的游戏业务虽受行业周期影响,但《碧蓝航线》等老IP仍贡献稳定现金流,为每股盈利提供缓冲。
每股未来的“变量”:商业化与盈利攻坚
对B站而言,每股价值的“破局点”在于商业化的效率提升,当前,B站的广告营收占比不足3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50%,这意味着巨大的增长潜力,随着品牌广告主对Z世代影响力的重视,B站的信息流广告、IP定制营销等业务有望加速放量,从而提升每股营收含金量。
盈利能力方面,成本控制是关键,B站近年来持续优化内容采购和运营效率,销售费用率逐年下降,2023年经调整净亏损同比收窄32%,若能实现“营收增长+亏损收窄”的良性循环,每股亏损有望逐步收窄,甚至在未来1-2年内实现单季度盈利,这将彻底扭转市场对其“烧钱换增长”的刻板印象,推动股价重估。
投资视角:每股风险的“两面性”
B站的每股投资并非没有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的“中长视频化”、长视频平台(腾讯视频、爱奇艺)的“年轻化”,都在挤压B站的内容生态空间;宏观环境影响:广告行业复苏节奏、用户增长见顶的压力,都可能对每股营收造成短期冲击。
但从长期看,Z世代的消费潜力和内容行业的升级趋势不可逆,B站的每股价值,本质是其“社区×内容×商业化”三角模型的博弈结果,若能平衡好“用户体验”与“商业变现”,其每股股价仍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B站的每股故事,是一场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赛跑,它既是一家内容公司的商业探索,也是一代青年的文化符号,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每股股价的短期波动意义有限,更重要的是理解其社区生态的长期价值、商业化的落地节奏,以及Z世代消费趋势的深层逻辑,毕竟,在内容经济的浪潮中,真正有价值的“每股”,永远属于那些能持续创造独特价值的公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