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发展A叩响中国资本市场大门
1987年,深圳经济特区正以“杀出一条血路”的魄力探索改革之路,在蛇口工业区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一张印有“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字样的股票悄然诞生,这张面值50元、编号“000001”的股票,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只公开发行的股票,更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简称“深交所”)开市的“开路先锋”,被后世誉为“深市最早的股票”。
彼时的中国,资本市场尚属“新生儿”,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股票发行,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破冰;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则在股票发行与交易上走出了更具探索性的一步,深发展A(当时简称“深发展”)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是深圳特区金融改革“敢为人先”的产物,旨在为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探索“银行+证券”的混业经营模式。
从“老五家”到深交所“定海神针”:深发展A的时代角色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营业,首批挂牌的5只股票(简称“老五家”)中,深发展A位列首位,与万科A、金田A、安达A、原野A共同构成了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深圳板块”,作为深交所的“元老股”,深发展A不仅承担着市场“风向标”的角色,更以独特的制度创新,为中国股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深发展A的早期股权结构极具时代特色:既有国家股、法人股,也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A股,甚至向境外投资者发行B股(1991年发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同时发行A、B股的上市公司,这种“内外兼顾”的股权设计,既满足了国内居民的投资需求,也打开了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窗口,体现了深圳“先行先试”的开放精神。
在经营层面,深发展A以“股份制银行”的身份打破了传统国有银行的垄断格局,它率先引进浮动利率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将业务重心放在支持深圳本地中小企业发展上,成为特区经济腾飞的“金融引擎”,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深发展A的年均利润增长率超过30%,其股价一度成为市场追捧的“明星”,投资者以持有“深发展”为荣,民间甚至流传“要炒股,买深发展”的俗语。
历史印记与时代启示:深发展A的遗产与深市基因
作为深市最早的股票,深发展A的意义远超一只股票本身,它是中国资本市场从“计划”走向“市场”的微观见证,是深圳特区“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精神的生动注脚,从最初的纸质股票手写成交,到如今的电子化交易;从“老五家”的探索,到如今深交所拥有超260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30万亿元的全球重要资本市场,深发展A的“基因”始终流淌在深市的血脉中。
深发展A自身也经历了时代的洗礼:2004年,它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成为深交所首批全流通公司之一;2012年,它与平安银行合并,以“平安银行”的新身份续写金融创新的故事,但无论名称如何变更,其作为“深市第一股”的历史地位,早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站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起点,回望深发展A的诞生之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只股票的成长,更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在改革浪潮中勇立潮头的勇气与智慧,从深交所开市时的22只股票,到如今的“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国资本市场走过的是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中国道路”,而深发展A,正是这条道路的“第一块铺路石”。
深发展A的故事,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序章”,它以“敢闯敢试”的姿态,为后来的资本市场建设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凝聚了共识,当深交所的开市锣声在1990年12月1日首次敲响,那一刻响起的不仅是一笔交易的达成,更是一个国家走向市场经济的精神号角,而深发展A,作为这声锣响中最先回响的音符,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丰碑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