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博物馆的展柜中,静静躺着一张泛黄的纸片,纸张边缘已微微卷曲,字迹因岁月侵蚀而略显模糊,却依旧透着穿越时空的力量,这张纸,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可确认的股票——开平矿务局股份有限公司光绪六年(1880年)发行的股票,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珍贵物证,更是一部浓缩的资本市场启蒙史,见证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转型的艰难起步。
时代浪潮:洋务运动催生的“股份”试验
19世纪60年代,在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中,清廷内有识之士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深知“自强”离不开“求富”,而发展近代工业又需巨额资金——传统的官办模式效率低下,民间资本又亟待引导,在此背景下,“股份制”这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被引入了中国实业领域。
1878年,李鸿章委派唐廷枢(时任轮船招商局总办)在直隶(今河北)开平创办开平矿务局,旨在开采煤炭以供应轮船招商局及北方工业燃料,为解决资金问题,矿务局首次采用“集股集资”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每股100两白银,总股本银100万两,这张1880年发行的股票,便是当时集股的凭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具有现代意义的股票。
与今天标准化的股票不同,这张股票采用传统契约式书写,竖排印刷,右侧为“存根”,左侧为“正票”,中间记载着“开平矿务局股份”“号数”“年月日”等信息,并加盖了商部印鉴和创始人唐廷枢的私章,其设计融合了中式传统与西式商业规范,既保留了“立约为凭”的契约精神,又明确了股东的权利与义务——持有者可按年领取股息,参与公司分红,甚至享有一定决策权,这在当时,无疑是商业制度的一大突破。
历史回响:从“救国图存”到“市场觉醒”
开平矿务局股票的诞生,绝非偶然,它背后是洋务派“实业救国”的迫切渴望,也是中国民间资本对“投资—分红”现代商业逻辑的初次尝试,在此之前,中国虽有“合伙经商”的传统,但从未形成标准化的股权制度和资本市场,这张股票的出现,标志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在中国落地,也为后来的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提供了范本。
这张股票的命运,也折射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坎坷,开平矿务局曾一度发展顺利,年产煤炭近百万吨,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煤矿企业,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矿务局总办张翼在英商威士利的诱骗下,以虚假合同将矿权抵押给英国,最终导致煤矿被英国资本吞并,这张股票,也从最初的“财富凭证”,变成了民族工业受列强挤压的见证。
尽管如此,它的历史意义并未被抹去,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股票发行逐渐从官办企业延伸至民间纺织、面粉、化工等行业,上海、天津等地的证券交易所雏形开始出现,中国资本市场在风雨中蹒跚起步,而这张开平矿务局股票,作为“先行者”,被后人视为中国股市的“活化石”,证明了即使在积贫积弱的年代,中国人对现代商业文明的探索从未停止。
当代启示:从“历史凭证”到“文化符号”
当我们再次凝视这张泛黄的股票,看到的不仅是一张纸,更是一个民族对现代化的求索之路,它提醒我们: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洋务运动的“被动引入”,到改革开放后的“主动建立”,再到新时代的“全面注册制”,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与制度的创新。
作为中国最早存世股票,它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珍贵文物,它不仅是金融史、工业史的瑰宝,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敢为人先”的商业精神,也警示着“实业为基”的发展道理,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这张股票的意义在于,让我们铭记:无论是个人投资还是国家发展,唯有尊重市场规律、坚守创新精神,才能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
从1880年到2023年,这张穿越百年的股票,早已超越了其金融属性,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足迹;它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理解中国资本市场历史逻辑与文化基因的大门,在这张薄纸的背后,是一个民族对富强的永恒追求,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注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