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春节后遭遇“倒春寒”
2024年春节长假后的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未能延续节前暖意,主要指数集体低开低走,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2.29%、3.37%和4.86%,超4000只个股飘绿,市场成交量较节前明显萎缩,投资者情绪从节前的乐观急转直下,这场“开门绿”不仅让节前入场资金深套,更引发市场对“春季行情”落空的担忧:股票过完年大跌,究竟是短期情绪波动,还是深层风险释放?
大跌背后的多重逻辑:情绪、政策与资金的共振
海外市场“拖累”:全球避险情绪升温
春节假期期间,海外市场表现疲软:美股因通胀数据反复震荡,日经225指数单周下跌3.08%,欧洲主要股指普遍走低,全球风险资产联动下,A股节后开盘即面临“补跌”压力,北向资金春节后首个交易日净卖出超60亿元,外资短期避险情绪直接压制了市场做多信心。
国内经济数据“预期差”:复苏力度存疑
尽管节后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但1月份制造业PMI为49.8%,仍位于收缩区间,显示国内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市场对“稳增长”政策加码的预期虽高,但春节前央行降准幅度低于预期,节后也未有强力刺激政策出台,经济数据的“温和”与投资者对“强复苏”的预期形成反差,引发资金获利了结。
板块“高低切换”:高估值赛道遭遇估值修复
节前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赛道股因政策利好和资金炒作大幅上涨,部分个股估值已脱离基本面,春节后市场开启“高低切换”,高位题材股集体杀跌,AI龙头股单日跌幅超10%,新能源、半导体等板块也遭资金抛售,板块轮动中的“补跌”成为大盘下跌的重要推手。
节前“透支”与节后“流动性缺口”
春节前市场已提前炒作“春季行情”,上证指数节前一周上涨2.75%,成交量突破万亿,部分资金选择“持股过节”,但节后投资者面临“现金为王”的避险需求,叠加新股密集发行、产业资本减持等压力,市场流动性阶段性收紧,难以支撑节前的高估值。
大跌之后:风险释放还是机会来临?
短期来看,市场大跌更多是情绪与资金面的共振,而非基本面系统性恶化,国内稳增长政策仍有望加码,两会临近或释放更多积极信号;经过调整后,部分高股息、低估值板块的配置价值逐步显现,市场有望从“普跌”转向“结构性行情”。
对于投资者而言,节后大跌既需警惕短期波动风险,也需理性看待市场调整:
- 避免恐慌性杀跌:历史数据显示,A股春节后下跌往往孕育“黄金坑”,2019-2023年中有3次节后下跌后1个月内均迎来反弹。
- 聚焦业绩与政策双主线:关注“中特估”、高端制造、消费等政策受益方向,以及业绩确定性高的细分领域龙头。
- 控制仓位,留足现金:在市场情绪未完全修复前,避免满仓操作,等待企稳信号明确后再布局。
股票过完年大跌,是市场对短期过热情绪的修正,也是对经济基本面和海外环境的再定价,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市场的波动恰恰是检验资产价值的“试金石”,在政策底已现、经济复苏趋势未改的背景下,与其被短期涨跌扰动情绪,不如回归价值本质,在调整中寻找被错杀的优质资产,毕竟,投资是一场“剩者为王”的游戏,穿越周期者,终将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