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中国股票市场的成立并非偶然的制度安排,而是市场经济探索的必然产物,它如同一声惊雷,划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一融资体制的沉寂,为中国经济注入了资本市场的活力,也为无数企业的成长和民众的投资梦想打开了大门,从上海外滩的一声锣响到深圳深南街边的排队认购,中国股票市场的诞生,不仅是一段经济史的开端,更是一个国家拥抱市场、走向开放的生动注脚。
时代呼唤:改革催生资本市场雏形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但企业融资仍严重依赖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国有企业活力不足、资金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发展直接融资、建立股票市场,成为改革探索者的共识,1984年,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随后,上海飞乐音响、深圳发展银行等企业相继试水股份制改造,这些“吃螃蟹”的尝试,为股票市场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理论界和决策层围绕“姓资姓社”的争论逐渐明晰,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为股票市场的建立扫清了思想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规范、统一的股票市场,从“试点”走向“必然”,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破冰时刻:沪深交易所相继成立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当日上午,“飞乐音响”和“豫园商城”两只股票挂牌交易,锣声响起,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集中交易的新时代,几乎同步,1991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宣告成立,这两家交易所的成立,是中国股票市场从“自发试点”走向“规范发展”的关键一步,也为后续的全国性市场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成立之初,沪深市场面临着“规模小、品种少、规则不完善”的困境,上市公司以地方国企为主,股票发行实行“额度管理”,投资者结构中散户占比极高,“政策市”“消息市”特征明显,尽管如此,市场的热情却被迅速点燃:1992年8月,深圳出现“8·10股灾”,数十万投资者排队认购新股,因发售机制不完善引发骚乱,这一事件暴露了早期市场的制度缺陷,却也折射出民众对资本市场投资的渴望。
奠基与探索:市场框架的初步构建
沪深交易所成立后,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同步推进,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证券市场监管体系开始形成;1993年,《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成为全国性证券市场的首部法规,规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行为。
市场规模逐步扩大,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首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内陆企业(H股),开启了“内地企业+香港市场”的融资模式;A股市场也陆续吸纳了四川长虹、青岛海尔等一批代表产业升级的企业,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开始显现,尽管这一时期市场仍频繁出现“暴涨暴跌”,但“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市场在探索中成长,在规范中前行。
中国股票市场的成立,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企业开辟了直接融资渠道,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更重塑了中国的金融生态和民众的财富观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乱到治,三十余年来,股票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回望起点,那声开市的锣响,不仅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更敲响了一个国家拥抱市场、锐意改革的奋进序章,站在注册制改革的新起点,中国股票市场正以更加成熟的姿态,服务实体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续写着新时代的金融传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