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发行制度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它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投资者保护以及市场整体的稳定与繁荣,中国的股票发行方法历经数十年的探索与改革,从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厚逐步走向市场化、规范化的轨道,深刻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本文将梳理中国股票发行制度的主要演变阶段、现行核心方法及其特点,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股票发行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的股票发行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萌芽与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 - 90年代初): 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股票发行作为一种试点性的融资方式出现,发行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主要面向内部职工和地方投资者,规模小,极不规范,股票发行多与地方政府的国企改制紧密相连,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
审批制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 - 2000年): 随着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股票发行开始走向规范化,1993年《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股票发行制度进入审批制时期,这一阶段主要采取“额度管理”和“家数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即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现发改委)和证券监管部门确定年度股票发行总规模和家数,然后由地方政府或国务院各部门推荐企业,证监会进行审批,这种方式下,行政干预较强,发行效率不高,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
核准制的初步确立与完善阶段(2001年 - 2018年): 为适应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股票发行制度从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2001年3月,证监会取消额度管理,实行“通道制”,即由主承销商推荐企业,获得一定的发行通道,通道有限制,2004年2月,“通道制”被“保荐制”取代,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需对发行人的质量进行尽职调查,承担持续督导责任,这强化了市场中介机构的责任,核准制下,虽然发行仍需经证监会审核,但审核重点从过去的行政性审批转向对发行人合规性、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质性判断,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在此期间,A股市场经历了IPO暂停、重启以及多次改革,如询价制的引入等。
-
注册制改革的试点与全面推行阶段(2019年 - 至今): 注册制是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股票发行制度,其核心在于“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减少行政干预,2019年,新《证券法》修订通过,为注册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随后,科创板率先试点注册制,随后创业板、北交所相继落地注册制,2023年2月,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发行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现行主要股票发行方法:全面注册制下的实践
中国A股市场(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已全面实行注册制,其核心发行方法及特点如下:
-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 发行人的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基石,监管机构不再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投资价值等实质性判断进行“背书”,而是专注于审核信息披露的齐备性、一致性、可理解性,确保投资者能够获取充分、真实、准确的信息,做出自主投资决策,发行人需招股说明书、发行保荐书、审计报告等法律文件进行全面、详尽的信息披露。
-
市场化询价定价机制: 新股发行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定价方式普遍采用询价制,由主承销商向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根据询价结果确定发行价格,这一机制旨在更有效地发现股票价格,减少行政定价的扭曲,对于科创板、创业板,还引入了“绿鞋机制”(即超额配售选择权),以稳定上市初期的股价。
-
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 注册制下,不同板块的发行上市标准更加多元化,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科创板和创业板除了设置传统的盈利标准外,还允许符合国家战略、拥有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具有一定研发能力但未盈利的企业上市,鼓励“硬科技”和“三创四新”企业的发展。
-
强化中介机构责任: 保荐机构、证券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在注册制下承担着更为重要的“看门人”职责,需要对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质量进行把关,对发行人的合规性进行核查,并对招股说明书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监管机构对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和问责。
-
更加高效便捷的审核注册流程: 证券交易所负责发行上市审核,基于信息披露要求对发行申请文件进行合规性审核,证监会基于交易所的审核意见履行注册程序,审核流程更加透明、高效,审核时限相对明确,提高了发行效率。
中国股票发行方法的特点与挑战
特点:
- 市场化导向: 从审批制到注册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 法治化保障: 新《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为注册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 差异化发展: 各板块定位清晰,发行上市标准差异化,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强。
- 投资者保护强化: 信息披露要求提高,退市机制趋严,违法违规成本上升,旨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挑战:
- 信息披露质量: 如何确保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防止虚假陈述和欺诈发行,仍是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 中介机构执业能力: 部分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落实不到位,需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 市场定价效率: 新股破发、高抑价等现象并存,市场化定价机制仍需进一步磨合完善。
- 退市制度执行: 如何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实现“有进有出”,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至关重要。
- 投资者结构: 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理性投资理念有待加强,市场波动性管理面临挑战。
未来展望
中国股票发行方法将继续沿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深化改革,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
- 持续优化信息披露: 进一步细化信息披露要求,提升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可比性。
- 压实中介机构责任: 完善对中介机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 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 引导市场形成更加理性、公允的新股定价。
- 加强监管科技应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管效能,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违规行为。
- 深化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在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同时,吸引更多境外优质企业上市,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股票发行方法的演变,是一部不断探索、勇于改革、追求市场效率与规范发展的历史,从审批制到全面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尽管在改革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完善法治保障,必将推动中国资本市场朝着更加成熟、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