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Z世代”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当“90后”开始扛起家庭财富管理的大旗,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资本市场悄然上演:曾经被视为“中老年专属”的医药股票,正被越来越多90后投资者纳入自选清单,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K线图,却能精准说出PD-1、GLP-1是什么;他们可能没买过茅台,却对CXO(医药外包)、创新药企的财报如数家珍,这届90后,正用“青春资本”押注医药股票的星辰大海,他们的选择里,藏着对健康的极致焦虑,也藏着对生命科技的浪漫想象。
为什么是医药?90后的“生存逻辑”与投资共识
“90后投资医药,不是因为‘情怀’,是因为‘刚需’。”95后投资人林浩的这句话,道出了同龄人的心声,作为互联网原住民,90后见证了非典、新冠两次疫情,也目睹了长辈们与高血压、糖尿病的长期“拉锯战”,健康,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年轻人生活中的“高频词”——他们愿意为健身卡、有机食品、体检套餐买单,更愿意在资本市场寻找“健康永动机”。
从投资逻辑看,医药板块的“抗周期性”恰好戳中了90后的痛点,与波动剧烈的科技股、依赖政策的地产股不同,医药行业的需求刚性:人总会生病,老龄化只会加速医疗需求,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18.7%,2035年预计将突破30%,这意味着医药市场将迎来“银发经济”的持续红利,对于厌恶风险、追求“长期主义”的90后而言,医药股票就像“压舱石”——短期可能震荡,但长期看,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技术突破的三重驱动下,确定性远高于其他赛道。
买什么?从“跟风”到“专业”:90后的医药股票“偏爱清单”
与70后偏爱“中药老字号”、80中紧盯“医药白马”不同,90后对医药股票的选择,带着鲜明的“科技感”和“成长性”标签,他们的自选列表里,常见的是三类“硬核选手”:
一是创新药“尖子生”,比如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领域的龙头股,90后对其研发管线、临床试验数据如数家珍。“这不是炒股,是押注‘生命科技’。”00后投资者小琪说,她研究某创新药企时,甚至下载了《柳叶刀》的论文,试图从分子机制理解它的竞争力,在他们看来,创新药企的“想象力”远胜于仿制药——一旦新药获批,从0到1”的爆发式增长。
二是CXO(医药外包)“卖水人”,创新药的研发离不开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生产外包,CXO企业相当于“医药界的富士康”,90后看中它的“轻资产”和“全球化”属性:全球药企为了降本增效,会把研发生产环节外包给中国CXO企业,而中国工程师红利+产业链优势,让这些企业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受益者,某CXO龙头股过去5年涨超5倍,背后就有大量90后“长线持有者”。
三是“消费医疗+互联网医疗”新势力,除了传统医药,90后更偏爱“贴近生活”的赛道:医美、眼科、牙科,以及互联网医疗平台。“这些赛道既符合‘消费升级’趋势,又不受集采政策冲击。”92年的王磊持有某眼科医院股票3年,他发现身边同学做近视手术、配角膜塑形镜的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为‘颜值’和‘生活质量’付费,这不是‘智商税’,是刚需。”而互联网医疗平台,则解决了“看病难”的痛点,疫情后线上问诊习惯的养成,让这些企业用户数和营收持续高增。
挑战与清醒:在“泡沫”与“价值”间找平衡
90后投资医药股票,并非“盲目乐观”,他们深知,医药行业是“高门槛、高投入、高风险”的代名词:一款新药研发动辄十年、耗资数十亿,失败率高达90%;政策集采可能让仿制药企利润“断崖式下跌”;黑天鹅事件(如临床试验事故)也可能让股价一夜“归零”。
“我从不‘All in’某只医药股。”95后投资人陈默说,他的策略是“核心+卫星”:用60%资金配置医药ETF(分散风险),30%资金买入龙头创新药企(长期持有),10%资金小仓位试水“概念股”(博取短期收益),这种“攻守兼备”的策略,正是90后对医药投资的“清醒认知”——他们既相信医药行业的长期价值,也不畏惧短期的市场波动。
用青春押注“健康中国”
从“朋克养生”到“主动投资健康”,90后对医药股票的偏爱,本质上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或许不懂宏观经济学的“大词”,却懂“生老病死”的人性;他们或许没有老股民的“经验”,却有新时代的“视野”——他们知道,医药不仅是“股票代码”,更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是科技改变生活的缩影。
当这批“互联网原住民”开始用资本投票,医药板块或许正迎来“年轻化”的投资浪潮,当90后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他们手中的医药股票,或许不仅会带来财富回报,更会成为他们与时代共振的见证——毕竟,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值得被长期持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