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A股市场再次经历了一场“商誉减值”的洗礼,尽管监管层近年来持续加强对商誉减值的披露规范,但部分前期并购激进的公司,仍因并购标的业绩不及预期,集中计提大额商誉减值,不仅严重侵蚀了公司当期利润,更导致股价大幅波动,成为悬在投资者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本文将带你回顾2022年商誉减值的情况,分析其对市场的影响,并为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的思路。
什么是商誉减值?为何2022年集中“爆雷”?
商誉,是指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付出的成本大于享有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就是公司收购其他公司时,支付的价格超过了被收购公司净资产的部分,这部分差额就被记录为“商誉”,它通常被视为企业未来超额盈利能力的体现。
商誉并非一成不变,根据会计准则,企业每年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当并购标的未来经营状况恶化、盈利能力不及预期,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需要计提商誉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2022年商誉减值“雷声阵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前期并购后遗症显现:2015-2018年A股市场并购重组热潮中,许多公司通过高溢价收购标的,积累了巨额商誉,这些并购往往承诺了较高的业绩对赌,对赌期结束后,标的业绩“变脸”现象频发,导致商誉减值风险集中暴露。
- 宏观经济环境承压:2022年,国内经济面临疫情反复、需求疲软、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部分行业(如消费、传媒、医药、电子等)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下滑,使得依赖外延并购增长的公司内生增长乏力,并购标的业绩自然难以达标。
- 业绩承诺期结束:许多并购的业绩对赌期为3年,2015-2018年并购的标的,其业绩对赌期多在2021-2022年结束,对赌期结束后,原股东动力减弱,标的公司的业绩下滑风险加大,商誉减值测试更容易触发。
- 监管趋严与信息披露透明化:监管层持续推动商誉减值测试的信息披露,要求公司更加审慎地评估商誉减值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公司更早、更充分地揭示风险,但也使得市场对商誉减值的关注度空前提高,一旦公司计提大额减值,市场反应剧烈。
2022年商誉减值股票的特点与影响
(一)主要“重灾区”行业
从历史数据及2022年的情况来看,以下行业通常是商誉减值的“高发区”:
- 传媒娱乐:影视、游戏、广告等行业前期并购活跃,标的估值虚高,业绩波动大,减值风险突出。
- 医药生物:尤其是医药研发、医疗服务等领域,并购整合频繁,但新药研发不确定性高,并购后整合难度大。
- 计算机:软件开发、IT服务等轻资产行业,估值较高,容易形成高商誉。
- 机械设备、化工:部分传统行业通过并购寻求转型或规模扩张,但整合效果可能不及预期。
- 消费:受宏观经济影响,消费需求疲软,相关品牌、渠道并购标的业绩承压。
(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巨亏“洗大澡”:部分公司一次性计提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商誉减值,直接导致当年巨亏,甚至资不抵债,某上市公司因商誉减值导致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金额超过公司净资产。
- 股价“闪崩”:商誉减值利空的突然释放,往往引发市场恐慌性抛售,相关股票股价出现“闪崩”,连续跌停,投资者损失惨重。
- 经营与融资受限:巨额亏损不仅影响公司形象,也可能导致银行信贷收紧、融资渠道受阻,进一步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和未来发展。
- 股东财富缩水:股价暴跌和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直接导致股东财富大幅缩水,尤其是中小投资者。
(三)2022年部分典型案例(此处可列举几个代表性公司,需注意合规性,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
某影视公司因收购的子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导致年度报告由盈转亏,股价随之暴跌;某医药企业因并购的标的研发失败,计提大额商誉减值,严重拖累整体业绩,这些案例都凸显了商誉减值的巨大破坏力。
投资者如何规避商誉减值风险?
面对商誉减值这颗“定时炸弹”,投资者应如何防范风险,保护自身利益?
- 高度重视商誉规模:在选股时,仔细查看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财务报表附注,关注“商誉”科目占总资产和净资产的比重,商誉占比过高的公司(如超过20%-30%),需格外警惕。
- 分析商誉来源与构成:了解公司商誉主要来自哪些并购标的,这些标的所处行业如何,公司对其的整合策略是否清晰,对于频繁并购、跨界并购且整合效果不佳的公司,要保持谨慎。
- 关注并购标的业绩承诺与完成情况:查看并购标的是否完成了业绩承诺,近几年的实际盈利情况与承诺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业绩承诺期刚结束或即将结束,需警惕“业绩变脸”和商誉减值风险。
- 跟踪公司定期报告中的减值测试说明:关注公司在年报、半年报中关于商誉减值测试的关键假设、参数选取(如未来收入增长率、利润率、折现率等)的合理性,如果公司对宏观经济、行业前景的预测过于乐观,或关键参数发生不利变化,可能预示着减值风险。
- 分散投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对于商誉风险较高的个股,应控制仓位,避免过度集中投资。
- 警惕“商誉减值洗澡”后的“轻装上阵”幻想:虽然部分公司通过巨额计提减值“洗大澡”后,未来可能轻装上阵,但投资者需仔细甄别其剩余业务是否具备持续盈利能力,避免盲目抄底“仙股”或ST股。
商誉减值是A股市场在并购浪潮后必然面临的风险释放过程,2022年的商誉减值潮,再次给市场和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对于投资者而言,只有充分认识商誉的本质,密切关注公司的商誉状况和潜在风险,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有效规避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审慎进行并购决策,加强并购后整合,提升内生增长能力,才是从根本上降低商誉减值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进和市场监管的持续完善,预计商誉减值问题仍将受到市场高度关注,投资者需对此保持清醒认识和警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