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上市即跌,市场情绪降温
A股市场可转债上市首日破发频率显著上升,多只新券上市即跌超5%,甚至部分转债首日收盘价跌破100元面值,触发“破发”警戒线,这一现象与过去“打新必赚”的预期形成鲜明对比,也让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可转债与正股市场的联动关系,某科技类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债,上市首日正股股价下跌3.2%,转债同步收跌6.8%,成交金额较行业平均水平缩量三成,反映出市场对转债估值趋于谨慎。
原因剖析:正股走弱是核心,“债底”支撑并非万能
可转债作为兼具“债性”与“股性”的混合融资工具,其价格走势本质上与正股表现深度绑定,此次“可转债上市股票跌”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正股基本面承压,转债估值“失锚”
可转债的转股价值=(转债面值/转股价格)×正股股价,其中转股价格在发行时已确定,因此正股股价是决定转债内在价值的核心变量,若正股在上市前或上市期间因业绩不及预期、行业景气度下滑、市场风格切换等因素下跌,转债的转股价值将同步缩水,即便债券本身具有“债底”保护(到期收益率通常在1%-3%),也难以对冲正股走弱带来的估值压力,某新能源企业因季度净利润下滑超20%,正股股价持续震荡下行,其发行的可转债虽历经多轮下修转股价,仍难逃上市首日破发命运。
供给扩容与资金博弈,转债“稀缺性”褪色
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化,可转债发行节奏明显加快,2023年以来A股市场可转债发行数量已超300只,募资规模突破4000亿元,供给端大幅增加导致转债“打新”的套利空间被压缩,二级市场资金更倾向于配置优质转债,对正股基本面较弱的转债需求不足,上市后买盘乏力,自然引发价格下跌。
市场情绪与“转股溢价率”的双重挤压
可转债的市场价格=转股价值×(1+转股溢价率),当正股下跌时,转股价值下降,若市场情绪悲观,投资者对转债未来转股预期转弱,会要求更高的转股溢价率作为补偿,进一步加剧转债价格调整,部分转债在发行时因正股估值过高,导致初始转股溢价率偏高(如部分科技类转债溢价率超50%),上市后正股继续调整,转债价格更易“跌跌不休”。
影响解读:对上市公司、投资者与市场的连锁反应
上市公司:融资功能或受挑战,再融资难度加大
可转债是上市公司重要的再融资工具,其“股债结合”的特性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但若频繁出现上市破发,不仅会影响公司再融资的积极性,还可能向市场传递公司基本面承压的信号,进一步拖累正股表现,部分正股股价已跌破每股净资产的公司,若转债上市破发,可能面临“融资失败”或“融资成本上升”的双重困境。
投资者:打新策略失效,需回归价值判断
对于“打新族”而言,过去“无脑申购”可转债的策略已难以为继,若正股在上市前已出现明显下跌,或转债发行时转股溢价率过高,投资者需警惕上市破发风险,二级市场投资者需更关注正股的基本面与转债的条款设计(如回售条款、下修条款),避免单纯“炒新”导致的亏损。
市场生态:加速“价值回归”,促进理性定价
可转债上市破发的增多,本质上是市场从“情绪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变,过去部分转债因“稀缺性”被高估,随着正股与转债的联动定价机制逐步完善,市场将更注重转债的内在价值与正股的成长性,这对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企业具有积极作用。
应对策略:如何在“股债双杀”中寻找机会?
面对可转债上市与正股联动的下跌行情,投资者需调整策略,兼顾“防御”与“进攻”:
正股视角:聚焦“低估值+高景气”标的
转债的核心价值锚定正股,投资者可优先选择正股估值合理(如市盈率处于行业历史分位数30%以下)、行业景气度向上(如高端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的转债,这类标的在市场调整中更具韧性,且转股价值修复潜力较大。
转债条款:挖掘“下修空间+债底保护”机会
部分转债因正股短期下跌导致转股价高于现价,但若公司基本面尚可,且下修转股价的意愿强烈(如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有市值管理需求),可能通过下修转股价提升转债价值,关注到期收益率较高的转债(如YTM≥3%),这类标的“债底”支撑较强,下跌空间有限。
时点把握:利用市场情绪波动做波段
在市场恐慌情绪释放时,部分优质转债可能被错杀,出现“超跌”机会,投资者可结合正股走势与转债成交量的变化,在转债价格接近或跌破债底时逐步布局,等待市场情绪回暖后获利了结。
可转债上市与正股的联动下跌,是市场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既反映了投资者对风险的重新定价,也提示上市公司需更加注重融资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度,对于投资者而言,唯有回归价值本质,深入理解股债双属性的逻辑,才能在波动中把握机遇,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随着可转债市场的不断扩容与监管的持续完善,理性定价与价值投资将成为市场的主旋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