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检测与诊断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存率,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2022年我国新发胃癌病例约48.9万例,死亡病例约37.4万例,分别占全球胃癌新发和死亡病例的47.2%和45.3%,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胃癌则不足10%,“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为提升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在此背景下,胃癌检测技术不断迭代,从传统内镜、病理检查到液体活检、多组学检测,相关产业链也迎来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对胃癌检测概念股的关注度持续升温,本文将从行业驱动因素、技术进展、产业链布局及投资价值等方面,解析胃癌检测赛道的投资逻辑。
政策与需求双重驱动,胃癌检测市场扩容
政策支持:癌症早筛纳入国家战略
近年来,我国将癌症早筛早诊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多项政策明确支持胃癌等高发癌种的早期检测推广。《“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创新生物技术产品临床应用,加速肿瘤早筛早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国家癌症中心关于印发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指南的通知》则规范了胃癌筛查的适用人群和技术路径,为市场提供了标准化指导,多地医保部门逐步将胃癌早筛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降低了患者检测费用,进一步释放了基层需求。
需求刚性:老龄化与健康管理意识提升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8%),胃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中老年群体成为检测核心需求方,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主动体检”观念普及,胃癌检测从“临床诊断”向“预防筛查”延伸,据Frost & Sullivan数据,2023年我国胃癌早筛市场规模约12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市场扩容空间明确。
技术革新:从“金标准”到“无创化、精准化”
胃癌检测技术的迭代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已形成“传统方法+创新技术”协同发展的格局:
传统方法:内镜与病理检查的“金标准”地位
胃镜联合病理活检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准确率接近100%,但传统胃镜属于侵入性检查,患者依从性较低,且基层医院内镜设备与医生资源不足,限制了普及率,为此,“无痛胃镜”“胶囊内镜”等改良技术应运而生:胶囊内镜通过吞服微型摄像头实现无创检查,患者接受度显著提升;而“超声内镜”“放大内镜”等则能更精准地判断病变深度,为分期治疗提供依据。
创新技术:液体活检与多组学检测崛起
液体活检(如血液、唾液检测)凭借“无创、便捷、可重复”的优势,成为胃癌早筛领域的新热点,循环肿瘤DNA(ctDNA)甲基化标志物(如SEPT9、MGMT)、胃癌相关自身抗体(如PG、G-17)等,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释放物质实现早期预警,国内企业如泛生子、燃石医学等已布局ctDNA甲基化检测产品,部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多组学技术(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联合分析)正在提升检测精准度,通过整合基因突变、蛋白表达和代谢物特征,可构建胃癌风险预测模型,实现个体化早筛,AI辅助诊断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影像内镜和病理分析的效率,降低了漏诊率。
产业链布局:上游设备、中游检测、下游服务协同发展
胃癌检测产业链可分为上游设备与试剂、中游检测服务、下游医疗机构与患者,各环节均有优质企业涌现:
上游:设备与试剂国产替代加速
上游包括内镜设备、检测试剂、生物标志物等,内镜设备领域,国产企业如澳华内镜、开立医疗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奥林巴斯、富士等国际品牌的垄断,产品性价比优势显著;试剂领域,艾德生物、华大基因等企业的胃癌相关检测试剂盒(如EGFR、HER2基因检测试剂)已通过NMPA认证,进口替代进程加快。
中游: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与IVD企业崛起
中游是产业链核心,包括医院检验科、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ICL)及体外诊断(IVD)企业,ICL凭借规模化运营和标准化服务,成为基层胃癌检测的重要载体,金域医学、迪安诊断等龙头已在全国布局检测网络;IVD企业则聚焦早筛产品开发,如诺辉健康的“常卫清”(结直肠癌早筛产品技术可延伸至胃癌)、康为世纪的核酸提取试剂等,均获得市场认可。
下游:医疗机构与患者需求直接触达
下游主要包括各级医院、体检中心及患者,三甲医院聚焦复杂病例的精准诊断,基层医疗机构则侧重早筛普及,分级诊疗体系推动检测资源下沉,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线上检测咨询+线下采样”模式兴起,进一步提升了患者可及性。
胃癌检测概念股梳理:关注技术壁垒与市场潜力
结合产业链布局与技术优势,以下胃癌检测相关细分领域及企业值得关注:
内镜设备与耗材:国产替代先锋
- 澳华内镜(688212.SH):国内软镜领域领先企业,高清内镜、超声内镜等产品技术先进,基层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
- 开立医疗(300633.SZ):多科室内镜布局完善,其电子内镜设备在图像清晰度和操作便捷性上达到国际水平,出口占比逐年提升。
体外诊断(IVD):早筛与精准诊断双驱动
- 艾德生物(300685.SZ):肿瘤伴随诊断龙头,其EGFR、ALK基因检测试剂盒广泛应用于胃癌靶向治疗,液体活检技术布局领先。
- 诺辉健康(6606.HK):专注癌症早筛,其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产品已获批,胃癌早筛技术储备丰富,市场推广能力强。
- 华大基因(300676.SZ):基因检测领域龙头,胃癌易感基因检测、ctDNA甲基化检测等产品线完善,科研与临床转化能力突出。
第三方医学检验(ICL):规模化服务优势
- 金域医学(603882.SH):国内最大ICL之一,胃癌病理诊断、分子检测服务覆盖全国,基层网络布局深厚。
- 迪安诊断(300244.SZ):提供“检测服务+诊断产品”一体化服务,其胃癌联合检测项目在区域医院渗透率持续提升。
生物技术与创新药:协同诊断治疗
- 燃石医学(BNR.US, 300763.SZ):专注肿瘤精准医疗,胃癌基因测序 panel 产品丰富,与药企合作开展伴随诊断,协同效应显著。
风险提示与投资建议
行业风险
- 技术迭代风险:液体活检、AI诊断等新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若研发不及预期,可能影响企业盈利能力。
- 政策变动风险:医保支付标准、集采政策若调整,可能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 市场竞争加剧:赛道涌入者增多,价格战或导致行业毛利率下行。
投资建议
- 关注技术壁垒:优先布局掌握核心专利(如ctDNA标志物、AI算法)的企业,具备持续创新能力。
- 聚焦市场渗透:选择在基层医疗或早筛领域已实现商业化的企业,如ICL龙头、内镜设备国产替代企业。
- 长期价值视角:胃癌检测是“健康中国”战略下的长期赛道,关注政策持续性与需求刚性,避免短期炒作。
胃癌检测赛道在政策支持、技术革新和需求释放的多重驱动下,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无论是内镜设备的国产替代、液体活检的技术突破,还是第三方检验的规模化服务,均孕育着丰富的投资机遇,投资者需结合技术壁垒、市场地位及政策环境,甄别具备长期竞争力的企业,共享癌症早筛行业的增长红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